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2013-05-08 09:28:07 作者: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是近几年学界持续关注的问题。本文拟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较为系统地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的基本性质和涵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的重大命题;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依据这一精神引申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这一命题,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的角度,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根本地位和根本作用,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原则、方向和根本任务,同时也体现了社会文化建没的内在规律性,表明在社会文化领域全面建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本质与精神内涵的重要视角。

其一,从文化与价值的关系来看,任何价值观都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文化性是价值观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范畴,文化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属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本质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确认价值观的文化本质是进而确认价值观在社会文化中的根本地位的第一个逻辑前提。从词义上看,所谓根本,一般是指某一事物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该事物其他部分存在的基础、根源或依据。即是说,社会价值观只有在逻辑上首先属于社会文化,是在社会文化之中而不是在社会文化之外,然后才能成为社会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社会文化的根本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首先是文化,然后才能是社会文化的根本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从文化与价值关系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而不能超出文化的范畴,尤其不能是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因为包括价值观在内的文化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社会物质存在的派生物;一个社会的根本是它的物质存在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存在,而不是其文化的存在。

其二,从社会价值观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来看,任何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价值观都是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是该时期社会文化特别是意识形态文化的反映。笔者认为,社会文化可以划分为两个基本层面,即表象层面的文化和本质层面的文化。表象层面的文化又称文化表象或文化现象,是指可以通过人们的感觉感知到的一切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可感觉性是一切社会文化现象的共同特征。本质层面的文化又称文化本质或文化精神,它蕴涵在各种文化现象之中,是人们不能直接感知而只能通过思维来理解的东西;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即是该时期社会文化的精神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观总是社会文化的根本;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都是这个社会的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这个社会的最根本、最本质的社会文化。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社会文化是复杂的、多方面、多领域的,以至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多少个领域,就有多少方面的文化。现在人们称谓各种亚文化的概念,如政治文化、政党文化、组织文化、家庭文化、法律文化、道德文化、宗教文化等,彰显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由此也决定了社会文化精神的多面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社会价值观系统的多面性和多层次性。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的丰富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其三,从社会价值观系统中核心部分和非核心部分的关系来看,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在社会文化体系中处于根本的地位,发挥着主导和支配作用。在任何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系统中,都渗透着一个与社会文化现象相对应的具有多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价值观大体系,其中,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的价值观体系即为核心价值观体系,它主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大系统,进而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文化建设的根本,它首先是在现实存在着的社会价值观大系统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并发挥主体和主导的作用,通过对社会价值观大系统的主导而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的根本,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综上所述,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文化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属性之一;相对于社会的文化现象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文化的精神和灵魂;相对于非核心的一致性价值观体系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主体和主导。我们可以用三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来形象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文化精神中的根本地位和根本作用:如果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大系统比作大圆圈,那么,社会主义同质性价值体系就是中圆圈,社会主义同质性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则是小圆圈。我们认为,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是“中圆圈”,它向外主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向内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内在关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价值观系统

价值是表达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关系的范畴,价值观是一定价值主体关于一定价值客体的价值的根本观点。如果我们对一种社会价值观说不清其主体是谁、客体是什么,就意味着我们在价值观概念上的含混不清和逻辑混乱。因此,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构成的角度揭示其内涵,就要遵循价值观理论的主体客体原理,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方面内容各自所特有的主客体关系。

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应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逻辑层次:马克思主义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的指导思想,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抽象、最理论化、最深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后三个方面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建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文化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因为它是科学理论与价值观理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既是探究真理的科学理论,又是科学的价值观理论;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从科学理论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从价值观理论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又是科学的价值观理论。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自然观和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它所关注的现实世界是以人为主体、以人的实践为基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统一的物质世界;相对于自在世界而言,人是永恒的主体,而且同时具有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三种属性。即是说,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任何活动都同时渗透着人的价值观念,价值主体是人之成为实践主体、认识主体的必要前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实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源头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第二,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走向都在服从和服务于其价值取向,充分体现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理论为需要服务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自由解放首先是无产阶级自由解放的思想武器,这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探寻人类自由解放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正是由于科学社会主义直接昭示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归宿,它才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三个方面分别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文化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归属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题词,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价值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体是其根本利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的人,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包括其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目标任务,也包括现实的路线、方针、政策、体制、机制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归属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髓。社会文化价值观是价值观视角下的社会文化观,亦可称作社会文化精神价值观或社会精神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主体是能够感受并有能力评价社会文化的人,客体是社会的文化传统、文化现象、文化精神。文化本质上是人类主观精神的外在形式,一定的文化传统、文化现象承载着一定的文化精神;一定社会文化的传统、文化模式一旦形成,就成为影响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即成为对人们的利益有利或有害的社会因素,因而具有了价值性。社会文化价值观就是价值主体对一定的社会文化及其精神的价值的基本判断、基本观点、基本态度。——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归属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人生价值观,“八荣八耻”是构建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的基础。人生价值观是价值视角下的人生观。人生价值观是人对人自身存在及其行为的意义或价值的根本看法;其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人生价值观主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为什么而行为、为谁而行为的问题,并进而派生出以什么样的理想追求、精神状态和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自己、对待社会、对待他人的问题。人们在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中,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作出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耻、好与坏的区分与评价,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评价方式,这就是人生价值观中的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价值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文化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三者在内容上相互交叉,在作用上相互影响,构成一个自身具有远大发展空间又主导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价值观体系——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综合价值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必然涉及到社会文化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因此,把文化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人生价值观中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等内容,同时也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是符合逻辑的。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涉及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们不可能都纳入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我们也不能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完全取代文化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角度看,文化的本质和精髓就在于表达人们对客体事物的认知,传递和倡导一定的价值观,离开价值观的文化是没有意义的。科学表达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巨大价值,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倡导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所以,社会文化价值观必然内在地蕴含着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看,人生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文化精神影响和内化的结果。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引导下,在社会主义利益关系和正确文化精神的影响下,人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形成。因此,人生价值观必然包含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的因素。但人生价值观主要是以个体道德信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存在的,有其形成和变化的特殊条件和客观规律,因而也不能以人生价值观取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

 

三、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两个向度

要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认识,需要沿着“由简到繁”和“由繁到简”的两个不同思维向度做深入思考。所谓由简到繁,就是在现有认知水平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沦,使其理论内涵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没的实际,更加彰显理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谓由繁到简,就是在完整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把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理论规定性的价值观理论系统,凝练简化成为最能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实质、语言精练通俗、朗朗上口、易懂易记的若干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语,目的在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从逻辑上讲,由简到繁的过程主要是运用从理论抽象到理论具体的方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涵义出发,依照价值学的一般原理与方法,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抽象达到理性的具体,即形成概念清晰、观点正确、逻辑严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系统。由繁到简的过程主要是运用从理论具体到理论抽象的方法,通过理论的抽象和提炼,从复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系统中提炼出核心和精华的东西。这两个思维向度,从形式上看是方向相反的两个过程,从内容上看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前提、互相依赖又互相补充;其共同的基点、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当前,学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论研究中的焦点,即是如何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其逻辑定位问题;由于理论研究中的某些拘谨,以至于有些学者一直在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现有和应有的矛盾中徘徊;这种徘徊状态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在理论研究中不断地以实例取代逻辑。

要通过由简到繁的过程完整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在思想方法上,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倡导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允许探讨和超越,鼓励理论创新。第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展开来作具体的学理分析和界定,重点梳理概念之间的纵横关系,发现和解决概念之间的逻辑矛盾。按照笔者上述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它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的价值观“源点”,由这些“点”必然地“放射”到马克思主义一般价值观理论、社会主义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不同价值观子系统,并由它们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框架。当然这只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一种新的尝试,其本身还有待完善。第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延伸到社会主义亚文化领域。如果留意一下近年来人们发表的相关文章就会发现,学界日益关注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来建设诸如企业文化、科技文化等亚文化的论题。结合社会亚文化建设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更接近当前实际,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途径。

今年以来,学界正在兴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由繁到简的研究工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都陆续刊发了这方面的相关文章。但由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认识上的差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结果分歧很大。如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可以细化为‘自由集体观、民主集中观、文明进步观、和谐仁信观、富强和平观’,并可进一步浓缩为‘自由、民主、文明、和谐、富强’五个词”。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主导的价值观和公民主导的价值观。前者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后者是“爱国、守法、敬业、诚信”。也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框架与实质、结构与要素、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民主、公正、和谐、进取’,可凝练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很有代表性的观点所以存在如此分歧,除了他们各自理解的具体差异以外,更主要的可能还是源于基本理论观点的分歧。笔者试想,可否对应着马克思主义一般价值观理论、社会主义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人生价值观这四个价值观子系统,分别概括出最能体现其实质精神的简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语呢?对此,我们将继续关注。(执笔:王少安周玉清)

上一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意见》
下一篇:军队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

推荐图片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