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表达
2013-05-09 13:49:34 作者:黄蓉生 白显良 来源: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是一个社会制度长期普遍遵循的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客观要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提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表达及其形式。

 

一、提炼与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必然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深刻的时代背景,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要求,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是遵循社会核心价值确立规律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必然。

第一,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现实挑战的迫切要求。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成效明显。但也面临不少的现实挑战,多方面因素制约着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把握和理解,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调查表明,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的内容,不少人把握不够全面,停留于笼统、片面的层面。之所以出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不够全面系统的情况,除了宣传教育还不够充分,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外,有不少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便于记忆是一个重要原因。提炼简洁明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便于更好的传播,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第二,按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要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在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要求”。这实际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要遵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去开展,它要求理论教育要走进群众、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把握群众的听思所虑,析事明理、解疑释惑,让理论学习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贴近大众、深入人心,就需要对其做进一步的凝练、转化和具体化工作,使之更简洁、更生动、更通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取得好的实效,必须结合实际,贴近群众,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

第三,遵循社会核心价值确立规律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都是一个社会居于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前者侧重于价值内容的“体系”完整性,后者侧重于价值内容的“观念”简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从根本上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一个社会核心价值的表达愈是简洁,愈易于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传播。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仁、义、礼、智、信”,高度凝练,触合于儒家学说之中,同维系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结合在一起,通过儒家学说的社会灌输与教化得以确立,千百年来妇孺皆知。美国“自由、平等、人权、博爱”的个人主义核心价值观简洁凝练,通过社会长期的政治教化与文化传承为本国大众所接受。任何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都是统治阶级通过一定的教化实现的,体现的是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让人民大众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进一步提炼。

 

二、提炼与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有基础

目前,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的研究,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立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提炼。有学者认为,发展、富裕、民主、文明、公平、正义、友爱、互助、安定、和谐等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反映这些内容,甚至直接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其中,“公正”即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点,“富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点,“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价值观点,“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点,“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观点。

第二,立足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原则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予以概括。有学者提出,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前者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追求,后者是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二者共同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指导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并渗透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

第三,立足现实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进行凝练。有学者明确提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提升具有时代气息,至少蕴涵“人本、和谐、尊重、民主、富强”等内容的核心价值观。有学者提出,民主、富强、公正、和谐和自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观,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本质现实和应然趋向,以及大多数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价值核心的新型价值观,三个方面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角度的体现,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的总体性范畴。有学者联系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第四,立足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主旋律的区别与联系加以提炼。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信仰或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观;集体主义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五个方面构成当代中国人民群众实践的全方位的价值尺度体系,既包括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实践的价值尺度的科学观、社会政治信仰和理想,又包括作为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的价值尺度的道德观、人生观和审美观,这些内容集中地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可见,研究者们力图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提炼。到目前为止,尽管学界尚未形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表达,但为提炼与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理论基础。同时,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探索,为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提炼与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研究的重要命题,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体现其应有价值,能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和接受。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把握其内在要求。

第一,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世界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成为传遍全球、震撼世界的最有影响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和信仰,成为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都因为它们是科学的理论,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作为人们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必然要求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这样才能“说服人”,并为人们所认同、接受。

第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务必立足中国实际,从中国特有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实际出发,使所提炼的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内涵、方向、取向方面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本质特征。其次,必须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特点。流传甚广、百姓广为接受的《论语》、《诗经》、唐诗、宋词等,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在语言表达上简洁通俗、朗朗上口、易于传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再者,必须借鉴传统价值观的有益思想,比如和谐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如今提炼并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反映中国传统社会的这一价值特质。

第三,贴近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来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在对中国社会的一般价值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基础上总结概括而成的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体系,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与广泛的适用性,体现出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涵盖不同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的不同诉求,是先进的正确的和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对于人们的价值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提炼与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紧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异于离开人们核心价值观念生成的实践根基和现实基础,就不可能真正准确地提炼与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务求简洁通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普遍价值观。一种价值观要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必然要求能为人民群众所理解,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提炼与表达上顾及大众化和对象性,就是要将提炼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从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具体而言,要在表达的字数、准确、简洁、难易、辞藻等方面下工夫,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使之易于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第五,获得广泛的群众认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才能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表达,要有广泛适用性和鲜明生动性,才能为大众所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与表达,最为关键的是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否则就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实际作用。只有获得广大人民群众一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具有强大生命力,才能真正指导人们的价值实践。

 

四、提炼与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式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与表达的基本范式可为:爱党爱国、人民为本、自强进取、公正和谐。它们富有的内涵各有侧重、相互联系、完整统一,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展示了共产主义远大追求,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成果,是一个逻辑严密、通俗易记的观念体系。

第一,爱党爱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爱党就是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在理论上、政治上、思想上与党始终保持一致。爱国就是怀着对祖国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在我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是统一的,爱国就是热爱社会主义中国,坚持把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自觉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历史文化。爱党与爱国相融相生、密不可分,爱党爱国理应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核心价值理念。

第二,人民为本。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人民为本,就是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就是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要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愿望,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自强进取。自强就是自力图强、奋发向上,是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崇高理想迈进的精神品质,也是直面挑战、不畏困难、追求成功的思想品格。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具体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不屈不挠,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的与时俱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自强的精神。进取就是努力上进、立志有所作为。积极进取,既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也是时代的要求。只有积极进取,才能勇敢迎接各种挑战,创造人生价值。积极进取,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就能够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任何时候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四,公正和谐。公正即公平正义,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它要求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要求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民主与公平是一对孪生姊妹,民主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民主的体现,民主与公平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实现社会公正,必须保障民主公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和谐是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协调共进的良好状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构建起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就是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就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上一篇:军队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
下一篇: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

推荐图片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