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乃彰:论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从中美苏三角问题谈起
2013-07-05 09:19:39 作者:谭乃彰 来源: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网

中美苏大三角斗争问题,是二十世纪国际政治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它的影响是深刻和久远的。有关资料介绍,从七十年代初以来,国际上从政界、舆论界和学术界评论和研究这个问题的文章和著作比较多,形成“大三角热”。

在国外的众多研究中,日本《每日新闻》国际部长平野谷在毛泽东逝世后写的一篇研究性文章:《美中苏三国时代的英雄——毛主席》是有代表性的。他说,“‘中国的巨星改变了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的潮流。毛主席的卓越的世界外交战略,把中国的地位提高到了美苏 中三国时代的一角。

“在莫斯科的中国大使馆的大厅里,悬挂着一块写得优美的横匾,上面写着东风压倒西风,这是毛主席在中苏密月时代写的一句名言。我在莫斯科逗留期间,经常有机会访问中国大使馆。每当我看到这块横匾时,就感到自已看到了毛主席暗示那以后要大大改变中国战略 的雄伟气魄。

“进入六十年代以后,中国同转而实行美苏和平共处的赫鲁晓夫的苏联断绝了关系。并且,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对手,以第三势力为后盾,形成了美苏中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大概唯有毛主席才是经历了长征、国共合作、革命以及美中苏三国时代,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

“毛主席的逝世孕育着对世界政治的冲击。失去了毛主席这块重石的巨大中国的热能也许会对美中苏三国以及西欧和日本等整个世界政治的均势引起新的地壳变动。[]

从这些论述来看,平野谷这篇文章是比较精彩的,在国际上也是颇有影响的。  

 

一、中美苏大三角形成的历史条件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中美苏大三角的出现,是国际政治经过一系列分化和改组的结果。一九六五年,毛泽东就指出,世界正经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过程。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周恩来根据毛泽东指示在阿尔巴尼亚国庆招待会上宣布了这个论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方帝国主义阵营中德、意、日法西斯彻底失败,而英法又受到严重削弱,美帝国主义成为超级大国。与此相对应,也出现了一个苏联军事集团。随着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集团篡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权,苏联也逐渐演变成超级大国,成为社会帝国主义。而社会主义阵营,也就不存在了。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争夺,弄得世界很不安宁,它们是战争的策源地。

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到处侵略和扩张,必然引起反抗和革命。亚非拉地区的革命风暴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形成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主力军;同时,帝国主义阵营的许多国家,也不满超级大国的欺负和控制,不再听从他们的指挥,有的甚至公开分庭抗礼,也形成了第二世界的一股势力。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中国就是在依靠革命力量和争取中间势力的基础上,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斗争中,异军突起,成为独立美苏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际上形成了中美苏三角的国际政治斗争的新格局。

 

二、中美苏大三角形成的斗争策略

中美苏大三角形成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但是,选择什么时机,以什么方式为突破口,用什么手段打开局面,来促进和推动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就有个斗争策略问题。历史表明,无论是军事斗争还是政治斗争,在打胜仗的客观条件形成的条件下,主观指导和斗争策略就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毛泽东密切注意和经常研究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特点及其趋势问题,以便抓住有利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和手段,开展国际政治舞台上一场大的斗争。

苏美争夺世界霸权的领域遍及全球,但是重点仍在欧洲。苏联从六十年代开始,快速发展军事工业。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苏美军备大体持平,而苏联战略核武器首次超过美国。苏联凭借军事实力,开始推行全球化进攻战略。正是在这个时候,苏美斗争不仅达到高潮,而且双方争夺的态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就是说,由原来的美攻苏守转化为苏攻美守。苏联不仅在中苏、中蒙边界上集结大量兵力,不断挑起事端,制造紧张局势,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采取攻势,特别是企图从南线突破,插手安哥拉,扩大东北非活动,入侵阿富汗,加强红海地区战略地位,又向地中海和印度洋扩张。而美国则因侵越战争,耗资巨大,损失惨重,经济状况恶化,因而在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中处于守势。因此,尼克松上台后,开始调整战略,以便改变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斗争中的不利地位。而尼克松调整战略的首要问题,是急于要从越战体面脱身,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以便抗衡苏联的全球性的战略攻势。

苏美争夺世界霸权斗争的这种状况,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和警惕。他说,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可以利用矛盾,这就是我们的政策,又说两霸中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两面作战。而在一九六九年一月尼克松上台后,又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传递信息,主动要求与中国领导接触,改善美中关系。毛泽东根据苏攻美守的状况,及时抓住战机,通过轰动世界的“乒乓外交”,打破中美关系的僵局,推动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美国孤立和封锁新中国的反华政策彻底破产,标志着中美苏大三角形成。

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是斗出来的。从六十年代初的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到七十年代初的划分三个世界战略理论,都是毛泽东根据国际阶级斗争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提出来的。十多年来,我们党根据这些战略部署,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依靠第三世界的革命力量,争取第二世界的中间力量,以理论和政策形式调动和指挥了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从政治、外交以及经济和文化几个方面,在国际政治战场上同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一场震动世界的大斗争。而这场大斗争的直接战果,就是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打出来个三分天下有其一,中美苏三足鼎立。五十年代末,毛泽东说过,同帝国主义作斗争有两种打法,文打和武打,基本上是文打,用和平方法打它,但也要准备武打。可以这样说,我们党在毛泽东领导下,在国际战场上同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这场文打(也包括局部的武打)惊心动魄,是人类历史上空前壮举。

在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同苏美两个超级大国这场斗争中,斗争策略是关系到成败的根本问题;但是,这场斗争也与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密切有关。看国家实力,不能光看数量,重在质量。这十年,毛泽东抓了两大环节,一个是三线建设;另一个是国防科技尖端技术。因此,这些年在基础工业,比如钢铁、机械、汽车、石油、电子和国防科技工业有飞跃的发展。与此相应,国家实力在质的方面有较大的提高。这种提高,集中表现在国防科技尖端技术在多方面有里程碑性质的重大突破。一九六四年十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同年也开展激光武器研制的技术攻关工作;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同时也开展研制反导弹防御体系;一九六七年六月,中国首次全当量氢弹空爆炸试验圆满成功;一九七○年四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在重量和一些技术上超过美国和苏联的第一颗卫星。在五年半这样短的时间内,中国就有了“两弹一星”,震惊了世界,而美帝国主义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也不敢轻举妄动。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一次发射成功。同年十二月二日,法国《航空与宇宙》杂志发表《中国与空间》文章评论说,“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因为这代表着尖端技术”,“中国在卫星重量方面已为世界第三宇宙强国,超过法国。同样,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也成为第三位。而法国到目前为止,尚未能回收卫星。效率方面,中国则居首位。”“法国感到难堪”,“美国和苏联惶惶不安,因为他们再不怀疑中国拥有洲际导弹,他们有能力把任何武器打到世界任何地方”。[]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国际地位。外交斗争,是以国家的实力为基础的。

建国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两次大的飞跃,都是打出来的。第一次大飞跃,是抗美援朝打败美国后形成的。抗美援朝结束后,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说,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和国际威信 由于在朝鲜与世界上最大的强国打得相持不下而大为提高。这一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标志就是一九五四年的日内瓦会议,从此中国进入了世界五强之一。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一九五四》一书是这样评论的:一九五四年是中国人民政府威望增强的一年,更是共产主义世界和非共产主义世界一致认为中国是东亚大国和世界五强之一的一年。中国于这一年的春夏季参加讨论了朝鲜和印度支那的日内瓦会议,这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次大飞跃,就是这次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这一次,主要是外交上的文打。但是,也是以武打为基础的,是中国援越抗美打出来的。一九七三年六月,毛泽东在会见越南领导人时说,尼克松为什么跑到北京来?不是你们打胜仗,他也不会来。在六十年代,毛泽东还说过, 我们不急于同美国建交,美国会乔装打扮来中国的。

 

三、中美苏大三角的历史意义

中美苏大三角的斗争和形成,是以国际政治斗争格局的形式,突出地或集中地说明,中国仍然是世界矛盾的焦点。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都企图打中国牌。而毛泽东则抓住时机,利用美苏矛盾,而又不让美苏利用和控制,因势利导,促进和推动了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在国际政治斗争格局中争得和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天下。因此,中美苏大三角问题,说到底还是与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密切有关。

然而,要研究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必须研究世界矛盾的焦点以及与此相关的世界革命中心的转移问题。这个问题,是中国革命历史地位的唯物主义基础。社会革命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由社会矛盾决定它的性质和任务及其历史地位。列宁当年曾说过,俄国是世界矛盾的焦点;在二十世纪初,革命中心转移到了俄国。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毛泽东说,从过去的革命历史来看,世界革命中心是从西方向东方逐步转移。十八世纪末,革命中心在法国。十九世纪中叶,革命中心转到了德国,无产阶级走了政治舞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二十世纪初,革命中心又转移到了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随后,革命的中心又转到中国。将来,世界革命的中心还会继续转移。[]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矛盾的焦点地区之一。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世界矛盾集中在中国,同时世界革命中心也就随着转移到中国来了。世界革命中心的这次转移,是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它有三大标志: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成为世界矛盾的焦点。中国解放战争,实际上是美国用金钱、武器和军事顾问等装备国民党来打中国共产党。这场战争的阶级实质,是世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十月革命以后在中国这块大地上的生死决战。这场决战的结果,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无产阶级在二十世纪又一伟大胜利。可是,美国不甘心它的失败,又在五十年代初发动了侵朝战争,把矛盾直接指向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果又被中朝人民所打败。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以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形式,标志着世界革命中心转移到中国。

第二,中苏十年大论战(1956—1966)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等集团背叛共产主义事业,就是在美国和平演变政策的背景下出现的,而赫鲁晓夫等叛徒集团挑起的中苏大论战,说明世界矛盾焦点仍在中国。不过,它是通过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来。这场大论战,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一场政治大决战。在这场论战中,赫鲁晓夫勾结美国,共同反华。而美国的政策是帮助赫鲁晓夫,支持他向毛泽东提出的论点,西方应参加共产党内部关于马列主义前途的讨论。这场斗争的实质是关系到全世界人民的命运问题,影响是深远的。六十年代初,毛泽东指出,在反对修正主义问题上,我们的矛头主要对准赫鲁赫晓夫;在反对帝国主义问题上,我们集中力量反对的是美帝国主义。又提出反帝统一战线和反修统一战线两条战线问题。因此,我们党在毛泽东领导下,同赫鲁晓夫等现代修正主义的大论战,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以意识形态形式出现的政治斗争,标志着世界革命中心转移到中国。

第三,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

中美苏大三角形成这个事实,说明在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中,中国在客观上已经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基本阵地,同时也是在国际上公认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和第三世界的代表。就是说,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是世界性的。因此,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是以国际政治斗争格局的形式,标志世界革命中心转移到中国。

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是国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支持和斗争的结果。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国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支持和斗争的结果。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属于本国人民的,而且也属于国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建国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巩固,就是这样的人民中国的现在和将来也是这样的。]因此,中国在国际斗争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国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应该有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同美帝国主义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这场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警示人们一个基本真理:斗则存,不斗则亡,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客观规律。千万不要忘记和违抗这个客观规律;否则,会遭到历史的惩罚。

(作者系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举世悼念毛泽东主席》人民出版社19782月第1版第195-196页。

[] 解放军总装备政治部编写《两弹一星——共和国丰碑》第515页,九洲出版社2001年版。

[]《毛泽东谈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重要批注和谈话》(上)第8081页。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31474页。

上一篇:张蔚萍:学习贯彻十八大文件的基本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科学化水平
下一篇:刘奇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