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如何搭上“金融”快车?
2014-04-24 10:59:22 作者:编辑 来源:光明日报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文化产业中小微企业“人脑加电脑”的轻资产模式,让融资变得“难上加难”。文化产业,如何才能搭上“金融”快车?
  政府、企业“两头热”,金融机构作壁上观
  文化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很普遍。苏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嵘告诉记者,如今仍存在政府企业“两头热”,金融机构“中间冷”的现象。
  “文化产业领域中,中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企业在成长初期组织形式比较松散,没有形成必要的市场规模和成熟的经营模式。加上文化产品创新速度快,未来收益和市场价值不确定,成本回收期比较长,导致金融机构比较审慎。”苏州市文广新局产业处处长王小林说。
  而另一个让许多金融机构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大多要求企业以房地产、大宗原材料、存货固定资产或实物资产等进行抵押,可文化企业主要投入以智力支出为主,企业拥有的普遍是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
  王小林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和市场交易体系尚不完善,知识产权、文化人才等文化要素无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实现更大程度的配置与交流,导致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间的沟通衔接困难重重。
  探索第三方介入
  “金融机构觉得文化是轻资产,轻资产没有办法估价,文化产业又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赔了怎么办?”在苏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谢芳看来,要架起文化产业与金融的桥梁,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苏州一直在思考,在政府引导的同时,探索第三方介入进行保险或者担保,降低金融扶持文化产业的风险。”谢芳介绍说,苏州改变了项目补助、贴息、奖励等传统的办法,从扶持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与担保公司合作,撬动更多资金流入文化产业。
  2010年和2011年,苏州分别投入1000万元与苏州市农业担保有限公司和苏州市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由苏州市文广新局和担保公司共同出资建立“文化产业担保基金”,并推出“文贷通”贷款项目。“文贷通”与相关金融产品不同的是,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仅负责对申报项目是否属于文化产业范畴进行认定,项目融资风险及企业发展情况由担保公司进行评估。苏州市农业担保有限公司市场拓展部总经理陈辉告诉记者:“如果贷款出现了无力偿还的情况,在变卖贷款公司资产后,文广新局和担保公司将‘五五分摊’承担风险。”
  “2011年底试运行以来,公司已为天润安鼎动画等9家文化企业提供17笔、总额2.48亿元的融资担保支持。”陈辉介绍,2013年底,苏州市文广新局又追加1000万元注入“担保基金”,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政府投入的资金将撬动4亿元银行贷款的“盘子”。
  中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难题又该如何解决?2013年,苏州从文化发展资金中拿出20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与银行合作共担风险。苏州米粒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风险补偿”机制的首个受益者。“米粒影视与盛大游戏等启动了以游戏《龙之谷》为基础的三部曲动漫电影制作,并与法国ALL RIGHTS公司签订了影片《龙之谷》的海外预售。”在签约前,法国公司要求看《龙之谷》的完片担保,这是国际影视界的一个惯例,在国内却没有这样的操作。“没有完片担保,米粒影视就无法收入首期1000万元的合同款项。对于我们这种处于初创期的创意产业企业,1000万元的抵押资金及硬件是一道无法跨越的坎。”米粒影视制片人汪毅俊介绍。最终,米粒影视从苏州市文化产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战略合作伙伴苏州银行成功获得900万元的贷款支持,这是苏州乃至国内动漫电影获得此类贷款的首例。
  丰富融资渠道,搭建服务平台
  2014年4月,第三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将在苏州拉开序幕,苏州创博会突出强调对产业经济的对接融合的提升作用,将引资、引才、引智相结合。
  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看来,要实现文化产业与金融的大融合、大发展,光靠银行贷款是不够的,还得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文化产业建设。然而,目前苏州与周边城市文化产业的行业布局相似度极高,区域间同质化竞争激烈。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丽新认为,只有充分融合苏州的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才能尽快在区域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而这,需要的不光是资金,还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2013年10月,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与苏州国发创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苏州市文化产业基金”,以投资的方式缓解文化企业融资难题。目前,“苏州市文化产业基金”尚未进入投资环节,但国发创投已有初步的设想。传统缂丝技艺是中国丝绸艺术中的精华,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但如今,很多缂丝艺人还处于解决生计的阶段,作品也都是模仿古代作品,缺乏创新和市场竞争力。苏州国发创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产业基金部副总经理周恒凯说:“我们希望通过投资一家对缂丝技艺感兴趣的设计公司,设计出简单时尚的缂丝工艺品,再交予缂丝艺人制作。除资金支持外,还可提供思路、宣传资源等,促进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
  伴随着文化企业融资体系的逐步完善,苏州的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数据显示,2013年苏州市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6%。
  当下,很多金融机构了解文化行业的渠道非常有限。目前,苏州正在搭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设有信息交流服务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金融联动服务平台。“在这些平台的支持下,苏州将探索文化无形资产登记、评估、质押、流转和变现等一系列操作规则,并建立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战略联盟,借助专业研究团队,为文化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陈嵘说道。
 

上一篇:文化产业并购热的冷思考
下一篇:文化消费的短板怎么补?

推荐图片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