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义敢先、崇文厚德 汕尾精神孕育百年风流人物
2014-09-25 11:28:28 作者:编辑 来源:南方日报

\ 

经历血与火洗礼的红宫、红场,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革命历史。


10月4日—7日,为纪念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马思聪,推动全省小提琴艺术事业的提高发展,由广东省文化厅、中共汕尾市委、汕尾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广东省“马思聪杯”小提琴邀请赛将在汕尾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青少年小提琴爱好者将云集于此,拉出自己心中的音符,表达他们对一代宗师的怀念,也将世人的目光聚焦到这片让大师魂牵梦萦的故土——汕尾。
这座位于粤东之滨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便是一片人文阜盛之地,在近百年民族复兴的革命洪流里,汕尾更孕育了一批批杰出的华夏儿女,包括音乐大师马思聪,“农民运动大王”彭湃,致公党创始人陈炯明,“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中山医学院“一代宗师”柯麟,“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黄旭华等。他们以闪亮的足迹,为重义敢先、崇文厚德的汕尾精神,留下了生动的注脚。
血火洗礼,凝铸革命精神
俗语云:“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汕尾人自古就以豪侠仗义、刚毅不屈的精神著称于世。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此勤王抗敌,率领官兵抗击来犯元军。虽因寡不敌众,文天祥最终兵败被俘,英勇殉国,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却在汕尾大地广泛传诵。屹立在海丰五坡岭上的“方饭亭”,便为纪念文天祥而建。
翻开波澜壮阔的近代史,汕尾人同样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革命史诗。早在辛亥革命时期,民主革命的思潮就不断从香港、广州流入汕尾。辛亥革命元勋陈炯明组织同盟会,矢志民族复兴。其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陈潮、行刺广州将军凤山的英雄少年李沛基,都是海丰人。进入民国,陈炯明在主政广东期间,兴办实业,禁绝烟赌,令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他在广东掀起的留学高潮,无形中为民主革命的演进起到推手作用。
在红色革命时期,汕尾更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使之得到“红色汕尾”的称号: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民武装、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第一次农村土地革命、第一次县级工农兵代表大会、第一批货币、第一个红色政权、第一个没收土地的法案等,无不诞生于此。这一切都离不开一名地主家庭出身、有着“中国农民运动大王”之称的彭湃。
彭湃,原名彭汉育,汕尾海丰人,是海陆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为寻求振兴中华的真理,他早年赴日求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回国后,彭湃亲睹土豪劣绅剥削农民的惨状,毅然舍弃了优裕的家庭生活,将自家田契当众撕毁,宣布田地归农民所有,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拉开了帷幕。
1923年,彭湃在海丰县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总农会。不久,他又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大革命失败后,彭湃率领海陆丰农民三次武装起义,创建了全中国最早的县级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在成立大会上,革命群众用红漆将本为明代学宫的会场内外粉刷一新,改称为“红宫”。彭湃还在红宫东侧另辟“红场”,以举行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红二师、红四师不久会师红场,革命队伍越发声威大壮。
如今,经历血与火洗礼的红宫、红场,还在无声诉说着那段壮怀激烈的革命历史。彭湃烈士英姿勃勃的铜像,屹立在红场中央,昂首挺胸,以如炬的目光凝视着眼前这片红色热土。彭湃最终为革命事业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但他“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仍继续鼓舞着神州大地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终身。
崇文厚德,孕育学术泰斗
如果说彭湃领导的农民革命是平地的一声惊雷,他的同乡马思聪就好比润物无声的一道涓涓细流。他凭借一首如泣如诉的《思乡曲》,将爱国思乡的浓浓情愫,飘荡到世界上每一个有华人的角落。
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无论创作成就之高、创造力持续时间之长、作品影响之大,马思聪都无愧于“中国小提琴第一人”的美誉。马思聪出生在海丰县幼石街的一座深宅大院里。马思聪从小就被誉为“音乐神童”,但他的父母并不懂音乐,是汕尾别具风情的地方戏曲滋养了他的童年。马思聪亲笔谱写的《弦乐钢琴五重奏》,就是以白字戏的曲调作为灵感源泉。直到离开故乡半个世纪之后,身处大洋彼岸的他,仍在家书中流露出对“白字仔小调”的热爱。
无独有偶,马思聪胞弟马思宏,胞妹马思琚、马思芸,儿子马如龙,均在中国的音乐事业卓有建树,堪称名副其实的“音乐家族”。“我要把每一个音符献给祖国。”马思聪以致力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一生,兑现了自己的誓言。在他的悉心栽培下,培养出林耀基、盛中国、向泽沛等得意门生。傅聪、刘诗昆等钢琴名家也曾得其恩泽,共同推动西洋音乐艺术在中国开枝散叶、落地生根。
马思聪用发自肺腑的音符,令世人真切感受到故土的情怀。他的同乡学者钟敬文,则以生动的文字和渊博的学识,让人们深入了解汕尾的民俗民风。钟敬文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是我国首次正式打出民俗大旗的学者,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他以《民俗学概论》等经典著作,为日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作出了充分的理论奠基和人才储备。
钟敬文曾表示,他之所以走上民俗学的道路,与他扎根的这片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家乡海丰特有的咸茶、五步一庙的民间信仰、全国罕见的稀有剧种、风格独特的疍民渔歌……为钟敬文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分。对民间文化的敏感和喜爱也深深扎根在他的血脉里。钟敬文孜孜不倦地向身边的村民、客商搜求民歌、谚语和故事,辑录了大量口头传唱的神话、传说,为研究汕尾民俗的研究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汕尾丰厚的文化土壤,不止成就了马思聪和钟敬文。从这个粤东渔港走出的文化大师,组成了一列长长的名单:中国人类学创建者杨成志、美学大师马采、战地文学开拓者丘东平……这些文化精英以开拓者的姿态,改写了中国现代学术发展进程,给民族文化事业增添光彩。
先驱辈出,领攀科技高峰
除革命志士与学术泰斗外,汕尾同样培育出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精英。
海丰籍著名医学教育家柯麟,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而他的另一重身份,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在长达22年的潜伏生涯里,柯麟以医生身份作为掩护,凭借过人的胆识,收集情报,打击叛徒,保护了大量知名的爱国人士和革命群众,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贡献。
“悬壶济世良医意,救国忧民志士心。”长期的地下工作异常艰巨,但柯麟从未放弃自己的本业。相反,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博得海内外一致赞誉。解放后,柯麟回到内地,扛鼎华南医学教育,出任中山医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他充分发挥医疗人才专长,使中山医学院一跃成为全国四家重点医科院校之一。步入改革开放之后,已届耄耋之年的他,重返中山医学院并参与创办暨南大学医学院,不久又被任命为国家卫生部顾问,书写了我国医学教育的新篇。
汕尾人在国防工业方面作出的成绩同样大放异彩,造就了“一座城市,两位核潜艇之父”的美谈。他们分别是彭士禄与黄旭华。彭士禄是彭湃烈士之子。在烈士革命遗志的激励下,彭士禄旅苏留学,回国后投身核动力研究设计工作。外号“彭大胆”、“彭拍板”的他,领导和参与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取得了成功,成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第一人。此外,彭士禄还是我国第一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主要设计者。
在我国核潜艇的“出生证”上,黄旭华同样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名字。他数十年如一日,潜心投入核潜艇研制工作。为保守国家机密,黄旭华淡化了自己和家人间的关系。直到多年之后,他的家人才知悉他所参与的事业。1988年,花甲之年的他,亲自随艇到南海300米深处进行试验,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工程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去年1月,黄旭华当选为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与彭士禄一样,以兢兢业业的“垦荒牛”精神,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祖国建设的第一线。
百年来,汕尾大地谱写出一篇篇“敢为天下先”的绚丽画卷。步入新世纪,新一代的汕尾人继续秉承继往开来、勇于开拓的汕尾精神,在富有开拓精神的红色土地上放飞梦想,续写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叶纪训

上一篇:汕尾非遗:不做老古董 传承中创新
下一篇:广东老婆饼从何而来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