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是生产力
2015-04-06 16:49:56 作者:雷常新 来源: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网

103.jpg 

在中国人的关注点当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希望听习近平讲话。有人说,习近平的很多话,听起来是种享受,诙谐轻松,深入浅出,让人听得懂、印象深、忘不了。正是由于领导人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其所造成的和其他人的差异感会更好地激励人民斗志昂扬。一个领导人往往通过其具有个性的着装和外表来表现自己的不同之处。但是,更为典型的做法是去表现自己的一些与众不同的品质,诸如思想力、忠诚度、专长等,甚至包含握手的方式也与众不同。任何方面都可以作为差异的来源,关键是如何表达。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当需要交流自己的独特之处时,他们往往显得犹豫不决,而且要花数年时间才会明白是什么使得他们显得相形见绌,其中领导力的核心作用显得尤其重要。不同领导力其决策的方式也不一样。针对中国实际,领导力必须具备管理力、控制力、决策力和执行力,否则领导力无从谈起,因为领导力决定生产力;领导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领导干部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领导力却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领导力就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生产力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本物质基础条件。领导力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者构成的强大的生产力。领导力更伟大的在于人类运用各类专业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对于21世纪的国家领导力而言,人才甚至比国家战略本身更为重要,因为人才就是重要的生产力。一个社会有了很多杰出的人才,国家才能在国际社会上有所作为,国家也才能真正拥有领导力。没有优秀人才作支撑,无论怎样宏伟的蓝图,无论怎样引人注目的国家战略,都无法得以真正实施,无法取得预期的成效。

因此,国家领导力应当把“以人为本”视作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不遗余力地发掘、发现人才,将适合国情、世情和社情的优秀人才吸引到领导集体身边。通常,一个领导要想达到预期目标,那么,他就应让自己的领导集体获得持久的动力,他就是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当然,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也包括结识更多的有志之士,建立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要的人际关系网络,以便从中发现更多、更好的人才。

好的领导力重视人的成长,给予人才最大的发展空间,为人才提供足够和重要的发展机会。在任何国家,集体利益总要高过个人。国家的领导力都应当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部门利益其次,个人利益放在最后。

这样的道理说起来非常明白,但放到实际工作中,就不那么好把握了。例如,许多部门领导总是习惯性地把自己和部门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而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国家和人民的整体战略方向和整体利益。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如果国家无法在整体战略方向上取得成功性发展,国家内部的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领导集体就无法获得真正的“成绩单”;而领导集体没有好的“成绩单”的话,领导集体中的任何个人也不可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

领导力扮演着“领导集体合作协调者”的重要角色,领导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作为领导力,还应该勇于做出一些有利国家家整体利益的抉择,净化国家政治生态、净化国家经济生态、净化国家文化生态等,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领导力决定了领导者的作为,同时也决定了国家的强弱和兴衰。领导者和领导力是相对应的,领导力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国家,只要每个人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真正做到德配位,职到位,能适位,紧紧围绕国家领导力做出最正确的决策力,严格的管理力、强大的控制力、脚踏实地的执行力。实践证明,推进生产力发展有助于国家日渐强大。

2015年2月27日上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并发展重要讲话时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协调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改革举措,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习近平讲话提到,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要让中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治国理政的思想理论,作为今后的执政纲领。

古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一个国家千头万绪,领导干部要从一件件事情做起,做一件成一件,不搞八面玲珑,切忌八面威风,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全体人民才能从中产生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并获得与别国不同的感悟和洞察,这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没有历史的积累,没有当下的创新,即便千载难逢的机会到了面前,也很难把握住。所以,平庸与卓越之间的差别,除了天赋之外,更重要的在于长期的坚持信念、长期的担当意识、持续的投入情感、智慧、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系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网编委会主任)

上一篇:准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新特征
下一篇:完善权力监督制约关键在于决策法治化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