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加快绿色崛起
——大余县乡村旅游助推资源枯竭城市华丽转身的探索与实践
2017-01-24 10:19:07 作者:曹爱珍 来源:《今日中国》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加快绿色崛起

——大余县乡村旅游助推资源枯竭城市华丽转身的探索与实践

中共江西省大余县委书记 曹爱珍

1.png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贯彻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好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中央对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坚定了我们绿色崛起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大余县牢固树立“坚持绿色发展才有金山银山”、“抓乡村旅游就是抓未来发展先机”的理念,把乡村旅游作为战略支柱产业,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从“扶贫”到“富民”再到“强县”三位一体,从“农家乐”到“乡村旅游”再到“乡村度假”并向“美丽乡村生活”华丽转身的乡村旅游共享发展之路,逐步走出了一条从“一矿独大”、单一产业结构的“世界钨都”到资源枯竭的阵痛转型到多业并举、多元支撑的绿色经济升级之路。

  一、“三大考量”坚定绿色经济转型升级之路

  一是大势所趋。中央强调,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村新兴支柱产业。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双康”(即:小康+健康)、“三养”(即:养生、养心、养老)旅游新时代。发展乡村旅游与五大发展理念以及“建设美丽中国”全方位高度契合。

  二是形势所逼。大余是中国钨资源发祥地。110年前,在大余的西华山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块钨,大余因钨出名,因钨辉煌,被誉为“世界钨都”。近年来,又因钨而落后,因钨而阵痛,在历经百年开采之后,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沉重包袱。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大余的钨矿企业均面临着市场价格、环保红线、成本上升等多重考验。如何摆脱对传统钨产业的过度依赖,走创新驱动、绿色化引领的新路,如何提高三产比重、提升一产、二产发展层次,如何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章,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紧迫的历史课题。

  三是优势所在。大余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历史人文之美,我们单历史文化就有“十张名片”,即:一驿路(就是千年古驿道)、一圣学(就是理学发源地)、一魂情(就是牡丹亭故事原型的发源地)、一块石、一圣雄(就是王阳明在大余剿匪,在大余去世)、一绝诗(就是陈毅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大余的梅岭写的《梅岭三章》)、一座山(就是丫山,国家4A级景区,也是全省唯一一个5A级乡村旅游点)、一灵寺、一群人、一门仕。还有区位交通之便、独特资源之多、政策平台之优等等。这些都是大余旅游开发的巨大宝贝。

  二、“三大结合”探索“乡村旅游+”新模式

  一是把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注重呵护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坚持做足“山水”“乡愁” 文章,让游客在游山玩水的时候,找到最原始的生态、最美的回忆、最真的乡愁!突出“四个记忆”:突出山水记忆。坚持做到“四不”,景区铺设的木塑道,都是沿山而铺,沿塘而走,沿河而架,遇树让路,遇田搭路;山上搭建的木屋群,都是用钢架支在空中,房子搭在树中,树木长在屋中,游客住在树中,就能享受到天然大氧吧,能感受到树木会说话,小鸟在呼唤;突出文化记忆。新城周屋是一个“理学文化名村”,全村3000多人都是“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后人,依文造景、以景释文,让游客能享受到周敦颐理学文化熏陶。打造了爱情圣地牡丹亭文化公园,展现汤显祖笔下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世界最纯美爱情故事;将资源枯竭的矿山打造成旅游景点——西华山国家矿山地质公园;打造了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梅岭红色旅游景区、阳明心园等10多个投资亿元以上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突出故园记忆。坚持就地取材、因势利导,注重修复老房子、古建筑。比如丫山乡村生态园,是全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5A级乡村旅游点,景区内家家户户的土坯房,都改造成了农家乐、农家旅馆,达到高星标准;突出美食记忆。每年都举办2期客家美食节,把上千种山旮旯里的特色小吃,都展示出来。每个旅游点上都有不同的美食,原生态食材,古法制作,土法工艺,儿时风味浓郁,能够让游客找回妈妈的味道,唤起浓浓的乡愁。

  二是与精准脱贫相结合,注重拓展产业功能、实现旅游扶贫。

  坚持在规划景区时考虑贫困户,建设管理时吸纳贫困户,制定政策时倾斜贫困户。依托旅游开发增收,帮助贫困户参与经营,流转田土,发展种养,入股分红,获得稳定收入。如丫山景区建设,共流转贫困户30户农田129亩,每亩年收益500元,户均年增收2000元。流转贫困户20户林地926亩,每亩年收益18元,户均年收入1000元。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为度假酒店和农家餐馆供应生猪、鸡鸭鹅和蔬菜等农副产品达30多种;依托旅游公司增收,要求旅游公司对贫困户实施“四个优先”:即贫困户优先参与建设景区公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优先担任景区的清洁员、保安员、服务员等;优先支持发展经营农家餐(旅)馆、农家超市;优先安排到景区内及周边的农家餐(旅)馆、农家乐当服务员、保洁员、帮厨员。如章源生态旅游有限公司现有员工289名,其中大龙山村当地员工260人,占总员工比例的90%,依托电子商务增收。大余县是“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农旅电商示范县”,制定出台《大余县电子商务扶贫专项实施方案》等文件,建设了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商孵化园、电商交易馆、大余乡村旅游020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农旅电商创业街,通过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含网商)203家电商推销南安板鸭、多味花生、芋荷、酸萝卜等农副产品,售价普遍提高30%以上,销量增长3倍以上。

  三是与统筹城乡相结合,注重互动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宜业乡村。

  一是着眼于建设美丽乡村。实行乡村旅游与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土坯房改造、农村垃圾处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多点合一”,大余荣获“2015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二是着眼于提升乡村文明。对农户进行经营管理、接待礼仪等系列知识培训,开展“十大好人”、“十佳媳妇”、“五好家庭”等系列创评活动,提升农户素质。三是着眼于促进回归创业。鼓励大余籍在外能人回乡开发旅游及其配套产业和产品。

  三、“三大启示”加快发展升级绿色崛起

  思想解放是前提。开展了“大余发展15问”解放思想大调研、大讨论活动,组织了15个调研组,先后到40多个先进发达地区学习考察,邀请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开展讲座,为开发乡村旅游提供了新思维、新理念、新模式。比如,我们树立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的理念,采取五种模式,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建设与运营,充分整合和调动了农户、公司等各方面的资源性和积极性。

  全域发展是出路。一是规划全域化。聘请了国内外资深的旅游策划机构作总体策划,高起点、高品位编制了涵盖“城—乡(镇)—村”的旅游发展总规、乡村旅游发展总规和景区景点的控规。二是三产融合化。树立“旅游+”理念,发挥乡村旅游“带一接二连三”的撬动作用,推进了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三是布局项目化。我们坚持以项目为重点,连点成线、以点带面推进景点开发、项目建设和线路设计,打造了“百里乡村旅游长廊”。设计了各种时间、不同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同时,组建了大余、崇义、上犹三县“赣州西部旅游联盟”,以及赣粤湘“三省九县旅游联盟”。

  机制创新是保障。一是创新项目建设机制。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的双轮驱动作用,将乡村旅游开发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组建了县旅游投资公司,县、乡均设立了旅游投资基金,政府和旅投公司出资4个亿,按照1:8的比例,撬动了各类融资35个亿。二是创新运营管理机制。每个乡镇都成立了乡村旅游发展办公室,做到“五个到位”,并且由副科级干部担任主任。各乡镇、村居还组建了旅游协会、理事会,对景区进行规范化监管。三是创新宣传营销机制。我们推进了智慧旅游发展,搭建大余乡村旅游o2o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了线上全网营销,游客可以360度全景感受到大余旅游景区、文化特色、风土人情,在线体验“吃住行、游购娱、疗养健”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同时,还有“十个一”宣传,即:一部旅游宣传片、一首旅游县歌、一句旅游宣传口号、一本旅游宣传画册、一个旅游故事、一批央视栏目走进大余、一批有影响的赛事、一系列节庆活动、一场盛会、一部电影。

  2015年至今,在全县建成了22个乡村旅游点,每个乡镇都有2—3个示范点,形成了全县“遍地开花、百景争艳”的喜人态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我们有效改变了村容户貌,转变了农民观念,培育了文明乡风,挖掘了文化资源,探索了经营模式,扩大了就业途径,改进了生活方式,增加了农民收入,浓厚了“双创”氛围,聚集了人气财气,提升了对外形象,促进了经济转型。去年我县旅游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共接待游客783万人次,增长309%;旅游综合收入63亿元,增长202%。

  大余县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的本质精髓,成功探索了发展升级、绿色崛起的有益经验,有力开创了旅游扶贫、共建共享的鲜活路径,我们将继续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争取早日把全面小康的美好蓝图转变成美丽现实。

2.png

上一篇:刘奇在井冈山市走访慰问困难群众 “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下一篇:省委召开2016年度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