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学》节选一:医案学的定义与医案发展简史
2016-03-17 15:17:58 作者:王忠 来源:《医案学》

21.jpg

作者按:浩翰之中医医案,承载了无数医家救人活命之术,蕴涵着多维的儒释道精髓,演奏出无穷的中医意象思维奇艺的华章。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今天,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医案之学显然富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医案是医家记录临床诊疗过程的文献资料,是中医几千年发展的基本载体之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著名医家的辨证论治思想及用药特色等都在医案中得以充分的体现。通过中医医案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能澄清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为中医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医案研究的现实意义,则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医案研究方法,分析提炼医案中所蕴含的优秀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为中医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进步,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医案学的定义

医案学是以中医医案为研究对象,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分析、提炼和总结中医临床实践记录为目的,研究中医诊治规律,临床思维特征,学术思想及相应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医案学的研究,应遵从符合中医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思想,深入分析和提炼各医家独特的学术经验,并总结其共性规律,促进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二、医案(诊籍)的发展简史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有关于某人某时患某病或愈或不愈的记载,可称之为最早的原始医案,但惜其简而未确。成于东周或春秋早期的《周礼·天官家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供)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这段文字指出,当时已经有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之别,医学已经相对成熟、齐备,有进一步的分工,而且已经制定出完善的医事制度和考核标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岁终所稽之“医事”到底指的是什么?毫无疑问,一定是一个个的医案记录。只是这些宝贵的医案资料未能留存下来。根据这段记载,我们认为周代有医案记录应该是确切的。由此言之,这是医案的起源。

此后的《左传》、《吕氏春秋》及其他诸子书中均记录有少量的医案,是确凿无误的。如《左传·昭公元年》就记有晋平公乏嗣的案例,即公孙侨论断晋平公之疾,明确指出其病因是由于“同姓相婚,其殖不藩。”《国语·晋语》也有 “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的记载,说明当时对于“娶妻避其同姓”的认识是一致的。这些对医疗事实的有目的记载,警示后人不能近亲结婚,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实了这一科学论断。而大家所熟知的“秦医缓和”的故事正是《左传·成公十年》医缓为晋景公治病和《左传·昭公元年》医和为晋平公治病的病案记载。再如《吕氏春秋·至忠》用使之盛怒的方法治愈齐闵王“痏疾”的精彩案例,这是以情志疗法治疗疾病最典型也是最早的案例。《汉书·外戚传》记载有女医生淳于衍用附子泽兰丸给新产的许皇后服用,以致身死等等,均可以看作是早期的医案。只是都未能规范,更未形成规模。

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写道“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所谓“诊籍”即为“病案”。扁鹊入虢之诊和望齐侯之色以及仓公诊籍25首,其格式包括姓名、身份、病史、症状、诊断、治疗和疗效等,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是我国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而又较为完整的医案。

唐宋以后,医案开始盛行,进入了医案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成就的取得与宋朝政府对医学发展重视是分不开的。政府成立校正医书局,对古医籍进行校订,先后校注了《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素问》等;组织人力修订了《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医案的书写与积累受到各医家的普遍重视,出现了医案专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成书于1133年的许叔微所撰的《伤寒九十论》,记载了用伤寒法施治的90例病案,成为我国第一部病案专著。许氏晚年又著《普济本事方》,于方后列举自己运用该方所治愈的病案,开以方类案之先河,对医案学的发展亦具一定影响。

金元时期,医学繁荣,学派蜂起,诸家争鸣,各家医案不断涌现。此时期的医案受钱乙大多采取以论附案的方式,如朱丹溪《格致余论》,张从正的《儒门事亲》等都是论案结合,使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更加具有说服力。除此之外,也有论案分开的,如王好古的《阴证略例》、罗天益的《卫生宝鉴》都将“医论”、“治验”辑出专篇,集中收载典型医案。

医案经历了繁荣时期,到了明代,已日臻成熟,医案从各方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状况。诸多医家已开始注意到医案书写的规范化,这是医案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韩[(上)矛(下)心]在《韩氏医通》提到 “望、闻、问、切、论、治六法必书”,提出了医案的具体内容应包括六大方面,强调对病人的一般情况要加以记载,对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做了说明;吴昆则进一步提出“七书一引”的格式。应该说两位医家对医案的格式、内容、形式作了较为详尽的规范,促进医案的完善,具有极高的价值。此外,更重要的标志是收集、整理中医各家医案的类书问世,嘉靖年间江瓘父子鉴于日趋繁复的中医个案,悉心考究,搜集自《史记》至嘉靖上下1600年的个案专著及散见于经史子集等书中之医案,加以分类整理,以类相从,编成《名医类案》12卷,该著作开创中医类案研究之先河。

清代进入到了医案的鼎盛时期,个案专著300余部,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体现了中医学鲜明的个性特征。清初期,以私淑易水学派为代表,宗温补,医案记载以温补法居多。如高鼓峰的《四明医案》及吕留良的《东庄医案》,倡导八味、六味之类,继承赵献可的学术思想;马元仪的《印机草》及尤在泾的《静香楼医案》,脾肾双补法应用为多,宗李中梓的观点;张璐的《张氏医通》及郑重光的《素圃医案》,又传承景岳温补之特色。初期除温补类医案之外,还有各俱特色的佳作,彰显了其他的论治法则,如王三尊《医权初编》,多以攻下法居多;沈鲁珍的《沈氏医案》又多用豁痰清火之法。喻嘉言所著的《寓意草》,医案记录详尽,辨证精准,善于化裁经方,用药考究;马元仪的《印机草》,其医案简洁,重在辨证,用药精当。这两部著作,直至目前,依然被推崇,是医案研究的良好素材,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清中期,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即是华云岫收集叶天士遗案汇编而成的《临证指南医案》。此书辨证灵活,用药有特色,圆机活法,随处可见,体现了叶氏思想的个性特征。针对临床各科病证,一扫温补与经方派的旧例,记载了妇科疾病以调补奇经冲任之法,治疗顽疾久痛,以久病入络为法;论治脾胃病,主张养胃阴;虚损之证,善用血肉有情之品等。该著作是迄今为止,版本最繁、校注最多、出版量最大的个案专著。同期的著作还有陈修园的《南雅堂医案》,主要特点是宗仲景之法,擅用经方。徐大椿的《洄溪医案》,所载医案涉及内、外、妇科,治法灵活,不拘一格,其学术思想值得研究。其他的以治疗温病为主,有吴瑭的《吴鞠通医案》、薛雪的《扫叶庄医案》、缪遵义的《松心堂医案》等。治疗杂病著称的有程杏轩的《杏轩医案》和杨乘六的《潜村医案》等。

道光以后,这一时期的医案作品发展迅速,主流有三,其一是尊崇叶、吴而善治温病学派,代表人物有王孟英、余震等医案。其二是崇孟河医派者,此流派至晚清达顶峰,代表医家为费伯雄、马培之。孟河医派的医案在治疗杂证方面善于运用经方,加减化裁。其三是世医,江苏陈、何二氏最具代表性。医案用药稳健轻灵,书中按语中肯平正,论理渊博。此外,恽铁樵、张锡纯等人的医案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率先将西方医学结合到中医诊疗中来,衷中而参西,为中医学开辟了新的思路。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载“石膏阿司匹林汤”。余奉先、曹颖甫、赵守贞、范文虎、陈无咎等医家大用经方,著有《冀经经验录》《经方实验录》等,展示了医家独特的经方运用功底。此期,全国各地名医无数,如各领风骚,医案著作各具特色。有丹徒赵海仙、四川冉雪峰、胥江张仲华等,北京更有名医辈出。医案行文有正叙、倒叙、插叙、夹叙等不同,文字考究,机理分析丝丝入扣,细致入微,展现了当时的学术水平。

清代对医案著作的整理研究,是医案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又一重要标志,这一时期已经将医案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比如,魏之琇的《续名医类案》。魏氏摘取西汉《史记》至清嘉庆朝之间1800余年的各家医案,重新整理、校对,共计约5000则,分证350门,36卷,基本囊括古代医案,分门别类的整理,是对医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俞震所著《古今医案按》,选案1500余则,证分106门。选案精当,并在每类证后,有自己的点评,包括对医案的理解、辨证关键、医家的独到匠心之处,和圆机活法等等,每能发人深省,堪称研究医案类书之佼佼者,对后世之影响非常深远。医案类书的研究方法已经发展成多种方式,越发体现了医案的重要价值和学术地位,此期医案类书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中医学术的传承,发展并丰富了医案研究的方法。可以看出清代的医案专著空前繁富,众多医家不仅对医案的规范化书写十分重视,而且开始注重医案理论的研究。不同种类的医案类书及评议类医案专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医案之研究已经进入高级阶段。

总之,医案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医学广袤的资源,是中医理论精华之所在。至近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中医学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产生了更多更好的医案研究的新方法,也发掘出了更深层次的中医理论,使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医案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要素。

 

上一篇:王忠——中国特色创新道路的探索者
下一篇:《医案学》节选二:医案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