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学》节选四:医案的相关概念
2016-03-17 15:22:07 作者:王忠 来源:《医案学》

21.jpg

作者按:浩翰之中医医案,承载了无数医家救人活命之术,蕴涵着多维的儒释道精髓,演奏出无穷的中医意象思维奇艺的华章。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今天,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医案之学显然富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古代中医医案,曾有诊籍、议病式、类案、验案、病案、病历、个案等称呼,反映了医家诊疗的具体策略思路及对疾病的认识与把握以及解决实际病证的方法途径。

一、诊籍

医案的直接明确的源头,要追溯到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淳于意(约公元前216-150年),山东临淄人,是我国西汉名医。曾任齐国太仓令,又称 “太仓公”。淳于意在医学实践中,创立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病历档案—诊籍。淳于意曾对孝文帝说:“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他认为,治病必须有记录,这样不但可以检验自已切脉、辨证、治疗是否确切,而且还可以把这种记录留传后世。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详细地收录了淳于意治疗疾病的二十五例诊籍。诊藉记载了疟、气鬲、涌疝、热病、风瘅、肺消瘅、遗积瘕、迥风、风蹶、热蹶、肾瘅、蛲瘕及伤脾风等23种疾病。25例诊藉中,多为内科、妇科病例,其次是儿科(17 例为内科,6 例为妇科,2 例是儿科)。诊断以望诊、切诊为主,治疗多重于药剂,也有针灸与冷敷等法,使用了汤、丸、散、漱、酒等剂型。运用了和胃、泻下、驱虫、降气等治法。使用泻剂如下气汤、火齐汤、半夏丸等。更用莨荡催乳,莞花驱虫,苦参汤漱口,药酒发汗。证明两千几百年前西汉初期临证医学达到了可观的水平,药物疗法已盛行于世。

“诊藉”不但详细记述了治病过程中关于病状、病因、病机、脉象的内容,还将病人的姓名、里居( 地址)、职业、病史、诊断、治疗、疗效( 具体预后好坏)一一记录在案。这种较为详实而完备的医疗资料,清晰地显示了淳于意严谨朴实的治学业医态度,及较高的临床辨治水平。总体来看,其诊藉特点如下:

1.重脉诊,更不忘四诊合参,且于诊法多有发挥

诊籍25案,单从简约的文字看,每案几乎均有“臣意切(诊)其脉”之类的语句在前,依此展开论病议理,足见其重视脉诊。淳于意诊脉不仅辨五脏寒热虚实,病在气在血,在经在络,而且开创性提出了辨“少阳之界”,辨脉清浊(与《内经》不同)等。如“病疽”案(1,原案序号,下同),淳于意据脉断其“后五日当痈肿,后八日呕脓死”;“消瘅”案(6),淳于意断其“后三日而当狂,妄起行,欲走;后五日死”,均如其言。在诊一名郎中令的病时(6),众人皆以为是“瘀血冲心”,主张用针刺治疗,但淳于意切脉后认为病在气而不在血,用药治愈。

诊籍中以脉判病的案例很多,通过以上病案的例举,可以看出淳于意是非常精通脉理的,说明他以脉诊病的技术已达到很高的程度。二十五案中,共论及脉象二十余种之多,每一脉象均分析其主病原理,断脉正确并基本符合疾病的发展规律。可以认为,淳于意的“诊籍”为脉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王叔和《脉经》这本第一部脉学专着所载的二十四种脉象,也与“诊籍”中部分脉象名称相同,说明《脉经》论脉深受“诊籍”的影响。

尽管淳于意重脉诊,但不忘四诊合参。诊籍中有两例“迥风”病案(8、20),二者症状、病名、脉象均相同,但淳于意却把脉象与四时、形神互参,诊断一逆一顺,最后果然是一死一生的不同结果。“破石病肺伤”案(21)中,淳于意色脉合参,确定病人“不治”,又结合天时及“天人相应”理论,进一步确定“当后十日丁亥溲血死”。尤其在“病中热”案(22)中,患者内行,对淳于意的诊断质疑,淳于意明确提出了四诊合参的理论,认为诊病不能仅凭一脉,而要“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以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淳于意亦精于望面色,诊籍中有两例女子伤脾案(12,15),在患者均身无所苦的情况下,仓公仅凭面色即准确判断二人均已重病在身,且发病有日,病死有期。此外,淳于意在诊法上还使用了“诊尺”方法,通过切按病人双前臂内侧肌肤,并结合望毛发诊断一女子患“蛲瘕”病,即虫积(19)。

2.承先启后,继承丰富了《内经》及扁鹊等医籍理论,对后世多有启发

淳于意继承了其前的《黄帝内经》、扁鹊脉书以及《药论》、《石神》等理论,这从其多处医论中一目了然。特别是某些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等都与《内经》相合。如消瘅病案(6),淳于意认为病得之“盛怒以接内”,与《灵枢·五变》所论消渴的病机完全一致;“病痹”案(23)中“痹”的概念与《素问·痹论》之肺痹相吻合;“病沓风”(24)中“沓风病”的病因病机与《素问·风论》、《素问·病能论》中“酒风”、“漏风”的病因是饮酒中风惊人相合,等等。在“病遗积瘕案”(9)中有云:“三阴俱搏者,如法;……”《素问·阴阳别论》就有“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及“二阴俱搏”等经文,这不仅说明两者所处年代相近,《内经》中某些章节的形成时间更早,而且当时《内经》已被认可为定法,这对判断成书时间漫长的《内经》中某些章节的成书时间有重要意义。此外,医论中还提及了扁鹊等先贤或医籍的言论,如“病中热”(22)案,在听了病人引用扁鹊的话后,仓公曰:“公所论远矣。扁鹊虽言若是,然必……”等。

虽有继承,更有发展。“病热病气”案(4)中论及“阴阳交”,在《素问·评热病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均有记载,但二者分别指病名和脉象,而仓公却对两者兼而有论。“病风蹶”(9)、“病热蹶”(11)两案,《内经》中均有病名,但前者补充了风厥的病机和脉象,为《内经》风厥提供了最早的病案实例,而后者所论的热厥病机则与《内经》完全一致,仓公的许多观点对后世影响较大。如“病中热”(22)案是“阳疾处内,阴形应外”出现的热症,即典型的(内)真热(外)假寒证,虽未出治法,但后来的《伤寒论》秉承于此,对真假寒热证进行了补充。另外,《伤寒论》命名处方的方法如桂枝汤、麻黄汤等也与仓公命名苦参汤一脉相承。再如,仓公论“疝”有两义,一指剧烈腹痛或伴大小便不利,如“病气疝”案(10);一是指疝气、脐疝,即腹部肌肉缺损导致肠管向脐附近突出之病,如“病牡疝”案(25)。前者是汉代包括《内经》时期的“疝”义,而后者自汉以后直到今天包括现代医学仍然沿用。

3.对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载述广博,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史料

诊籍25案,涉及的患者上至王侯官吏,下至百姓奴仆;涉及的疾病有痈疽、 消瘅、龋齿、厥证、怀子不乳、月事不下等内外妇儿及口腔10余类;涉及的病因有感受寒湿 (如流汗或汗出受寒)7例,房事所伤4例,饮酒3例,饮酒、盛怒与房事不节相合3例,情志所伤(如怒、忧思)2例, 饱食、过劳、外伤、 服药石、不讲卫生各1例, 未言明1例,其中许多与 《内经》 病因学相合,尤强调感受寒湿、房事所伤、情志因素和饮酒。有许多颇具新意,如最早提出龋齿的病因与“食而不漱”即饭后不漱口有关;首提饮酒致泄的病机;记载了第一例忧思致病的案例,而病人还是小儿,同时也是最早的有关“络脉”病变的医案;记载了首例女子性欲不遂案等。

诊籍所载的治病方法有针灸、药物、食疗等,涉及的方药有下气汤、火齐(剂)汤、苦参汤、莨菪药、消石、芫花、米汁、药酒、柔肠、窜药、丸药、半夏丸等,尽管有些方药的记载不具体,但法理自通,且有创新。如“病龋齿”案(13)提到苦参汤漱口,苦参可清热燥湿杀虫,用之漱口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又如“病蛲瘕”案(19),用芫花煎汤饮之,芫花苦温有毒,能泻水逐饮杀虫,所以可治蛲虫病。特别是仓公还首提了物理降温法,在“病厥”案(16)中,病人头痛身热、烦满,仓公嘱“以寒水拊 (同抚)其头”,并加刺足阳明脉而获效。这些观点在当时的年代确实难能可贵。当然,某些用药有可商之处,如怀子不乳案(14)用莨菪催生成功,而历代本草及药理学均未记载或证实莨菪的这一功能,是否与该药有“使人健行”、“强志益力通神”等间接功能有关,还有待研究。

淳于意创立的诊籍较完整地反映了患者病情、病症和医疗的真实情况,是我国医学史上至今保存最古老、较完整的医案。诊籍积累和储存了大量诊病治疗的经验,作为反映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真实情况的医药学科技文件材料,丰富了我国古医学文献宝库,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医学发展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诊籍的格式也为后代医家所沿袭。

二、议病式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案也就逐渐趋于形成,至清朝喻昌提出先议病后用药的议病式,这算是病历的前驱。

清初医家喻昌在其著作《寓意草》中,提出了“议病式”的观点,试图建立一种规范的医案记录格式。《寓意草》 初刊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不分卷,凡六十六题,以“先议病后用药”与“门人定议病式”两题为全书总论,次后列医案若干。喻昌“议病式”的原因,书中有相关的解释:“故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先要了解疾病,然后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治疗疾病的药物,才能有好的疗效。正是因为持有这个观点,所以喻昌认为需要“议病式”,希望通过“议病”,来达到依病机用药的目的。无论药物偏性和毒性大小,只要符合病情,就可以使用。由此,可以提高医生的医术,使更多的病人痊愈。喻昌“化我心为病心”的治病态度,促使他创建“议病式”。在《寓意草》第二篇“与门人定议病式”中,喻昌列出了“病式”包括的内容。不但规定了望、闻、问、切各项具体要求,而且指出应当注意病人的生活习惯,环境、发病季节和以往治疗情况,全面记录,作为识病依据,俨然是一份颇完整的中医医案记录格式。可以整理分类如下:

1.病人的一般情况:就诊时间,某年某月;就诊地,某地;就诊者,某人;年龄,年纪若何。

2.病人病情的总体表现:体型,形之肥瘦长短若何;面色,色之黑白枯润若何;声音,声之清浊长短若何;表情,人之形志苦乐若何。

3.病程:病始何日;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某药稍效;某药不效。

4.主要症状:时下昼夜孰重;寒热孰多;饮食喜恶多寡;二便滑涩有无;脉之三部九候,何候独异;二十四脉中,何脉独见;何脉兼见。

5.判断疾病的性质:其病或内伤、或外感、或兼内外、或不内外;依经断为何病;其标本先后何在。

6.治疗原则:汗、吐、下、和、寒、温、补、泻何施;其药宜用七方中何方;其药宜用十剂中何剂;其药宜用五气中何气;其药宜用五味中何味。

7.具体治疗药物:以何汤名为加减和合。

8.预后:其效验定于何时。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喻昌的这一格式略显粗糙和不完备。但建立这样一个记录病情的格式,在三百年前的清朝初年是有创新的,可以说是对医案书写进行标准化的早期尝试。这个格式已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为后世人提供了临证典范,启示了医者在临证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再以实践证实理论的辨证过程。

“议病式”,对医案格式及“议病”的内容进行了规定,有助于中医医案的规范化。

三、类案

类书是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阅参考用的工具书。由于其遍采群书,内容广博,常分类编辑,所以得名。医案类书在医案的流传和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不少著名医家的医案,依赖类书的收载才得以保存和流传。其中,《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影响较大。

明代是古代中医医案的成熟时期。明代出现了对医案进行整理、总结的医案类书——《名医类案》。这部著作由江瓘编写,其子江应宿增补,历时39年完成,总结了历代医家的验案及经史百家文献中所记载的较重要的医案,采用“以证类案”的方式分类编排,加以整理,摘其精要,相叙以类,并予评议,开创了类案整辑研究之先河。

41.jpg

《名医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

《名医类案》全书12卷,共分205门,辑录明代以前历代名医临床验案2400余首。其所集医案,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不止于医书案例,凡经、史、子、集所藏,前贤论治卓越、辨证精详,足以示范者,以及江氏本人的家传秘方和个人医案也收罗其中。其内容包括急慢性传染病、内科杂病,以及外科、五官、妇科、儿科、精神疾病等,是对明代以前中医医案的全面整理、系统选编。所载病案,大致有姓名、年龄、体质、症状、诊断、治疗等项,个别重要病案,还附有编者按语,提示本案要点。《名医类案》以病证为门分类,门下分列各有关医家所治属于该类病证的医案。每案所录,或详于脉,或详于证,或详于因,或详于治,辨证方药明晰妥帖。每位医家类案前冠以该医家通名,案后间列出处。如中风、虚风、伤寒、瘟疫、痹、疟、喘、中毒等门下,各按年代顺序选择有关医家验案分列。每一具体医案,并不出病证名。各病证相类的门,大致编为一卷。其第一卷主要为伤寒、瘟疫病医案;二—六卷为内伤杂病医案;七卷为五官皮肤病医案;八卷为肛肠、血证医案;九十卷为外科疮疡病医案;十一卷为妇科医案,十二卷为小儿科医案,内容相当丰富,不但反映了所辑前贤的精湛医术及其临证经验,而且也反映了他们的学术特点;不仅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作为研究相关时代及医家学术思想的参考资料。医案类书《名医类案》的问世标志着医案这一门类己经基本发展成熟,开类案之先河,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案。

《名医类案》的原创性的整辑研究方法又启示和激发了后代医家,其中尤其突出的如清·魏之琇在校勘点评江氏《 名医类案》后,有感于“病其尚有未备”,因而倾其全力,续著成《续名医类案》(1772年),是继《名医类案》之后的一部中医医案巨著,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案著作。该书杂取历代医书及史传、地志、文集、说部的大量资料,分门排纂,选案以明清为主,古案则就江氏书所遗漏者,间为补苴,故网罗繁富,援据既多,变症咸备,辨证尤详,不胫而走百余年。该书原为 60卷,分345门,包括伤寒、温病、内伤杂病及外、妇、儿科诸病。此书由魏氏之友朱明斋进呈朝廷,编入《四库全书》。清同治癸亥(1863年) ,经由“著易堂” 将王孟英点评后的《续名医类案》重订为 36 卷刊刻传世。《续名医类案》分成365门,自先秦至清初的历代名医验案,包括魏氏本人的临床验案,几乎网罗殆尽。凡江书所漏者,大量作了补充,尤以明朝至清初时期诸家医案收录最多,也最为详悉。本书所列病类众多,大致包括伤寒、温病、虚损、瘫痪、肿胀、淋浊、癫狂以及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的疾病,尤其是有关温热病的病案记载十分丰富。即使是同一疾病,其诊治方法亦各殊,往往一病数例,便于读者了解各病的变证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案中还综合反映了各个不同医学流派的学术经验,临床参考价值甚高。

42.JPG

《续名医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

明清时期医案类书以《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最为著名,但精选历代名医名案而加按语以昭彰其内蕴,则以《古今医案按》意义最大。

《古今医案按》系清代医家俞震所纂医案类书,十卷,承续了江、魏的编辑体例,但于原案后加以按语,是其创举。该书辑历代名医医案而成编,其医家自西汉仓公淳于意而下至清代叶天士共60余家,其医案1060余案。各卷以病证为类名,类名之下大致以时代为序叙列各家之案,其卷一至卷八叙列内科等各科病证106种,卷九为女科,列病证十九种,卷十为外科及幼科,其中外科病证十一种,幼科病证十五种。其间亦有不以病证为名者,如卷其七有面病、耳、鼻、目、咽喉、唇、口、舌、牙齿等类名。后附俞震本人所撰“却病求嗣六要”。俞震纂述《古今医案按》,对原案的入选标准是“所选必择精当”,因而像《名医类案》这样的名著,虽“入选颇多,亦不过十之三四,其余仅选十之一二而已”。在“必择精当”的总原则之下,俞震“所选皆有议论有发明之案,庸浅及怪诞不经者概删去”。俞震重视脉诊,所以对“叙证而兼叙脉者始选之”,因为“若不载脉象,但侈治验,入选奚益”。对于原案的文字,俞震做了一定加工,“或涉鄙俚矜夸之语概削去,只存其脉证方论,以为后人认病之法。偶有文繁及词晦者,僭为修饰之,不敢窜改其意,亦仅条达其辞,以便观览而已”,因而较之《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中“鄙俚矜夸之语”是相对较少的。

《古今医案按》的价值关键有二:一则在于“去取”,即去其不经或凡庸者,取其精要或卓超者;二则在于“按之”,即“辨其真伪,别其是非”等。综上所述,《古今医案按》精选历代名医之案,参合己意以评按之;析意解惑,按语精当,集中展示了历代名医的诊疗经验和思路方法,开创了全面评述辨析古今医案的先河,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和临床实用价值,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

43.jpg

《古今医案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历代医家的医案,蕴含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医学信息和学术内容,但一般个人医案仅反映相当局限的个人经验。医案类书的出现,打破时间、地域的框架,以不同病机的同类病症归于一门,使后人通览同类病症的不同证型之诊治方法,起到例析异同,推常达变,活跃思路,启迪心智的重要作用。不同种类的医案类书及评议类医案专著的出现为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论治的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标志着中医医案之研究已经进入高级阶段,促进了医案学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医案研究带来了便利。

四、病案

病案就其字义来说,即是病人诊疗记录的“案卷”,系医务人员记录疾病诊疗过程的文件。它客观、完整、连续地记录了病人的病情变化及诊疗经过,是临床进行科学诊断治疗的基础资料,也是医学科学的档案资料。国外称为医学记录(Medicine record)或健康记录(Health record)。

当下,许多书籍或文章将病案和医案的名称等同起来。如《简明中医辞典》谓:医案,即病案。但全书中没有找到病案这个词目。 实际上,“病案”与“医案”是不能完全等同起来,二者是有区别的。

“中医病案是中医临床各科医生面对生活于特定时空环境中的具体患者所患具体病证实施辨证论治过程的文字记录,其中主要记录着患者的生活习性、病情、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情况”。1953年国家卫生部召开医政会议,正式定名为“病案”,2004年改称为“病历”,与西医的名称统一。可见,当下“病案”的含义应是医务人员在对患者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中所记录的文件。它客观地、完整地、连续地记录了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诊疗过程,是临床进行科学诊断治疗的基础资料,也是医学科学的原始资料。而医案实质上是医者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达形式,是临床辨证论治过程的记录,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应用的具体反映形式,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许多名家医案并非一份简单的诊疗记实,也不同于一般的病历记录,而是取材于大量病案中的医案总结,是带有浓厚学术借鉴性的论文。它能重点反映各位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特色,启迪人们的思维,从中汲取精华,其中许多临床见解和实际经验是一般方书、论著所不易体现的。

五、病历

病历档案是人们在医院就医期间形成的全部医疗档案,即人们就医后由患者或家属陈述病情、病史以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护理和愈后追踪过程中形成的全部记录(包括各种文字、图表,以及所有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特殊检查的报告等)。现在一般称为“病史”或“病历”。1953年卫生部召开的医政会议上因认为“病史”或“病历”不能全面包括有关的记录与内容,因此统一规定称为“病案”。2004年又改称为“病历”,与西医的名称统一。

病历档案是医院最宝贵、最有特色的档案财富。它是临床实践的原始记录,是病人的保健参考资料,是医务人员对疾病正确诊断和决定治疗方案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一份内容完整的病历档案,对医学教学来说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是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信息资料,是监督和检查全院工作,衡量医师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进行科学管理和医师考核的可靠依据,是医院医疗业务统计的主要原始资料之一,是医疗业务活动数量和质量统计的可靠依据。病历档案记载了每个病人的疾病情况、诊疗方法和效果,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医院的发展史。病历档案还是医疗纠纷处理、伤残评定、诉讼案件调查的重要法律依据。因此,可以说病历档案是一个医院最宝贵的珍藏,也是最有利用价值的档案财富。此外,病历档案对于医院开展医疗、教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病历档案是提高医疗水平和护理水平的重要资料。病人诊断的确立和恰当治疗方案的选择都要参考病历档案。一个完整的病历档案可以指出通向正确诊断的途径,所以它是决定诊断的关键。通过对病历档案运用医学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就能提出各种有价值的资料,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

六、个案

与西医学注重群案分析所不同的是,中医千百年来一贯注重“个案”。

所谓“个案”,它的内涵是:第一,源于临床,具有完整的真实性;第二,亲身体验,全身心投入的治疗案例;第三,具有经典的临床指导意义,对后世有启示性示范;第四,具有个性化治疗,理法方药通盘设计的套路;第五,凡经典“个案”均包含有类、证、病、机、治、法方、药的整体辨证思维内涵,对后辈有振聋发聩的指南作用。

纵观有文字记载近两千年的医学史料,上自司马迁《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个案”,中到明代江瓘的《名医类案》,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近到现代的余瀛鳌《现代名中医类案选》,再看今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发行的《中医临床医家顔德馨临床精华》,都是以“个案”的记载形式作为历史医案流传范式的。

西医学注重群案分析,这一点是中西两种医学临床思维的根本分野。西医学从共性中把握个案的治疗,指认个案是群案之缩影,故从“病”来审视个案,个案是病之一例,指导个案的思维是辨病的形式逻辑。中医辨证论治强调个案的个性之异,案案皆异,既便是同一疾病也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有其差异,故从“证”来审视个案,每一个案乃是一个证,指导个案的思维是辨证论治。“个案”表面上看是针对个别患者治疗经验记录,其实,这初看是“个别性”的治疗案例中潜藏着非个别性,具有“类、证、病、机、治、法、方、药”整体示范启示作用的一般普适性指导原理。

宋代已经产生了个案专著,最经典的要数成书于1133年的许叔微所著《伤寒九十论》(又名《伤寒治验九十论》),是许氏治伤寒的医案集,也是他运用仲景方的实验录,全书共90论,以医案为单位编序,不分卷次。每次首记病例和治疗过程,然后再以《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典籍为根据,结合个人见解加以剖析,阐发病机和处方用药的心得。其中有成功经验,也有不治病例。案例中,不仅记载了许氏按《伤寒论》常法治疗各病证的经验,而且记载了他根据仲景制方之本意,灵活变通施治的体会。许氏在继承仲景辨证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扩大了《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范围,使仲景的辨证论治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伤寒九十论》不仅仅是第一部医案专著,而且也是最早的伤寒医案专集,为研读《伤寒》并实践于临床的经验总结,对后学者颇多启迪。许氏晚年又著《普济本事方》,于方后列举自己运用该方所治愈的病案。虽为方书,却开以方类案之先河,对医案学的发展亦具一定影响。所以许叔微对医案学的贡献是很大的。在许氏之前,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中有钱乙的19则医案,皆附于医论之后,用以证明其所论非虚。此书虽非医案专著,但实为以论附案的第一家,可称发专科辑案之肇端。此书不仅在小儿科的发展史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医案学科的进步亦具有荜路蓝缕之功。以上三本书也可以看作是医家自己总结医案的开始,可以认为个案著作始于钱乙与许叔微。

 

 

上一篇:《医案学》节选三:医案的概念
下一篇:《医案学》节选五:医案的特点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