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学》节选十九:王永炎教授医案选析
2016-03-17 15:44:45 作者:王忠 来源:《医案学》

21.jpg

作者按:浩翰之中医医案,承载了无数医家救人活命之术,蕴涵着多维的儒释道精髓,演奏出无穷的中医意象思维奇艺的华章。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今天,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医案之学显然富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永炎(1938-),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王永炎教授博采众家之长,融中医各家学派于一身,学而不泥,其学术和诊疗特色如下:

创用新方。王永炎教授结合“上病下治”的中医理论,将大承气汤进行了改良,创制了星蒌承气汤,用于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获得很好的疗效。该方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执简驭繁的治疗方法,对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早期应用可以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方药简约。方药简约是新安医派的用药特色,王永炎教授师从董建华先生,深受新安医派的影响。新安医派在提倡运用重剂治疗瘟疫以及内伤杂病的同时,又主张处方简约,这种用药特色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处方简约,包括处方简单、轻巧灵验、用药精专等特点,正如程钟龄、俞世球等新安医家所提出的“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而已”。王永炎教授精研医理,医方力求简约,以防药过病所,损伤正气,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的星蒌承气汤,仅四位药,简洁明快,切中要害,又与病机丝丝入扣,这一处方用药的境界,值得推崇。

推崇多部位诊脉。王永炎教授重视脉诊,诊寸口脉时,必分辨寸关尺的不同,与脏腑配位诊病;除此之外,还详细诊察人迎脉、趺阳脉、太溪脉,运用多部位诊脉综合判断诊察病情,重视脉诊对证候的判断尤为重要,对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即仲景所云:“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的状况,更是有益的启迪。

所选择的医案为王永炎教授亲自诊治,多为临床疑难疾病,且疗效确切,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案1:癫痫案

患者,王××,女,29岁

初诊:有癫痫病史10余年,每次均呈典型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5min~15min,间歇时间长短不等,最短半月,最长2月,曾在某大医院诊为“原发性癫痫”。曾2次发作扑地而致头部外伤。CT未显示异常,长期服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类药物。现症:发热恶寒,头痛身重,气短乏力,胸闷呕恶,渴不欲饮,口中粘腻,多息善虑,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小便黄,大便不爽,舌暗红,苔黄腻,脉浮滑。

治则:清暑解表,宣畅气机。

处方: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半夏、杏仁、赤苓、白蔻仁、枳壳、陈皮各10g,厚朴、佩兰、竹茹、炙甘草各6g,薏米12g。10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头痛、寒热已去,身重胸闷,二便趋于正常,偶感右头部隐痛,眩晕时作,口中涎多,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方法:涤痰开窍,行气活血。

处方:蒌星汤加减。瓜蒌、灵磁石、丹参各30g,焦三仙、菖蒲、半夏、赤白芍、桔梗、黄芩、远志各10g,片姜黄、川芎各6g,制南星12g。10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服上方10剂后,口中痰涎、头晕头痛、呕恶、胸闷等症均缓解,方中灵磁石一味,取其镇惊安神之功,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其主要成分四氧化三铁有吸引铁离子降低血液中铁离子浓度的作用,以减少与脑组织碰撞,从而达到抑制癫痫之目的,再予原方10剂。

四诊:患者服上方两周后,头晕胸闷基本消失,口中涎沫渐无,精神转佳,仍有饮食不佳,气短乏力,心悸失眠多梦,偶有健忘、腰膝酸软之症,小便正常,大便略溏,舌质偏淡,苔薄白稍腻,脉细滑。

治则: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黄芪各15g,刀豆子、木香、远志、白扁豆、白术、当归、白芍、焦三仙各10g,砂仁、茯苓、陈皮各6g,灵磁石20g。10剂,水煎服。

五诊:服上方后,食欲转佳,夜梦减少,遂在上方基础上减为灵磁石10g,去刀豆子、木香、远志,加黄芪、郁金各10g,制丸长期服。

随访:追访半年余未见复发。

按语:癫痫一病,多以脏腑受损、内积伏痰为主要病理基础,内外因素合致气机逆乱,引动伏痰,风阳上扰发而为病。癫痫为顽疾,“百病皆因痰做祟”王院士在治疗的过程中,以治痰为主。根据患者舌脉,乃感遇暑湿之邪,暑湿重浊粘滞,易耗损阳气,闭阻气机,内触伏痰,上袭清窍而发病,遵古人“将以施其疗痰之法,当以穷其受病之源”,先祛除其诱发因素。古人云:“初病者,宜泻其实;久病者,宜安其神。”后期专补脾胃,培元固本。王院士重视痰浊,尤其重视调气机而化痰。

体会:目前,癫痫在临床上,无论现代医学还是中医学,都属疑难杂证。中医认为痰是其重要的病理因素之一,在治痰的过程中,王院士根据不同阶段证候特征,从而指导立法。这是临床中值得借鉴的地方。更值得一提的是,王院士以行气化痰为法,经方比对加减,临床疗效甚佳。---摘自中医药研究,2011,17(2):33~34

 

案2:痿证(肝阴不足)案

冯某,女,33岁

初诊:1991年4月26日,因“下肢软弱无力,双眼视物不清6个月”入院。

现病史: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软弱无力,双上肢轻度颤抖,双眼视物不清。患者于1987年8月突然腰骶部瘙痒伴剧烈疼痛,逐渐发展为双上肢疼痛伴力弱。经给激素等药(用药不详)治疗后,症状缓解消失。其后每年发病,且症状表现各不相同,曾在北京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多发性硬化”。因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系统诊治。患者现症见:四肢软弱无力,双上肢轻度颤抖,视物昏暗不清,头晕恶心,大便干燥,舌质绛红,苔薄白,脉沉细弦。

既往史:多发性硬化病史4年

神经系统检查: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左眼轻微水平眼颤,右上肢肌力Ⅰ级,左上肢肌力Ⅱ级,右下肢Ⅱ级,左下肢肌力Ⅰ级,肌张力低下,四肢肌肉无萎缩,病理征(-)。

中医诊断:痿证

西医诊断:多发性硬化

辨证:肝阴不足,内风挟痰走窜

治则:平肝柔肝,化痰熄风

方药:当归15g,白芍15g,丹参30g,茯苓15g,白豆寇3g,黄柏6g,杜仲15g,何首乌15g,川续断10g,珍珠粉0.6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上方服药20剂

二诊,1991-5-16:经上述治疗方案后,患者视物逐渐恢复自如,头晕呕吐消失,余症明显好转。应在上方中加以滋阴补肾之品以滋水涵木,制成丸药,以求缓图。

方药:何首乌120g,当归30g,白芍30g,杜仲30g,川续断30g,太子参60g,茯苓30g,生苡仁30g,白豆寇30g,黄柏10g,女贞子30g,丹参30g,墨旱莲60g,阿胶30g,鹿角胶30g,龟版胶30g,黄芪60g,陈皮15g,上方浓煎为膏,1次10g,1天3次,服用半年,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案3:痿证(湿浊困脾)案

患者王某,女,7岁。

初诊:1989 年9月22日,因“左眼肉胞明显下垂8个月”入院

现病史: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现右眼视物成双,晨起右侧眼睑下垂,在北京某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住院8个月,两眼交替下垂,纳呆,未见好转。遂于1990年5月20日来我院治疗。入院时症见:左眼肉胞明显下垂,遮掩白腻,脉濡数。

中医诊断:睑废 上胞下垂

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治则:祛风胜湿醒脾

方药:防风10g,白芷6g,白豆蔻3g(打),粉葛根15g,藿香15g,佩兰10g,薏苡仁30g,茯苓15g,谷精草10g,望月砂10g,川芎6g,琥珀粉1g,钩藤10g,白蒺藜6g,上方用15剂诸症缓解,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痿证在临床上属疑难杂症,治疗较难。王院士认为病位主要在肝、脾,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久病之人,多虚证,采用丸药以求缓效而药力持久;病在脾,采用除湿之法,健脾使肌力正常。

体会:临床用药,应根据病情多剂型有机结合,力求疗效最大化。——摘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2):57

 

案4:痛证(肝经疲热)案

张某某,女,38岁

初诊:1996年3月18日,患者因三叉神经痛,反复发作7-8年入院。1个月前进行三叉神经封闭治疗,几夭后复发;刻下右侧头面颌疼痛,不能进水进食。说话大声或触及口唇、牙齿,引发放电样剧痛,因痛失眠,不能进食,痛苦不堪,请中医治疗。现症见神情呆滞、舌红、苔黄厚腻、大小便不利、脉弦紧有力。

辨证:肝经有疲热,阳明经腑不利。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0g,川军l0g,积实l0g,白芍30,甘草l0g,半夏l0g,获苓15g,白僵蚕15g,夏枯草20g,青黛6g,川芎l0g,白芷l0g,水煎服3剂后二便通利,疼痛大减,继服3剂,已能进食并能讲话,后用大柴胡汤和牵正散加减治疗半月告愈。

 

案5:痛证(寒邪袭入筋脉,痰癖阻络)案

患者金某某,男,46岁。

初诊:1998年10月6日,患者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腰及右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右腿不能吃力,咳嗽时疼痛向小腿及脚放射,右下肢抬腿试验阳性,经腰椎CT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建议服中药和牵引治疗。现见腰腿疼痛、发冷发麻、伸屈不利、受冷加重、脉弦紧、舌苔白腻。

辨证:寒邪袭入筋脉,痰癖阻络。

治则: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20g,白芍30g,甘草l0g,桂枝15g,细辛5g,通草l0g,干姜9g,天仙藤20g,鸡血藤20g,独活10g,萆解20g,穿山甲l0g,牛膝20g,木瓜20g,水煎服1日1剂,上方服24剂,经过2疗程治疗,患者行动自如,已能正常工作。

按语:王院士运用经方比对进行加减治疗,临床疗效甚佳,关键在于对经方的深刻理解。大柴胡汤的运用在于病位是少阳经脉的疾病,这是该方的应用关键;当归四逆汤主要在于核心症状群为怕冷、发凉、疼痛等;再结合其他症状群进行加减用药。——摘自内蒙古中医药,2001,1:13

 

案6:风喑(肝肾阴虚)案

患者冯某,男,76岁。

2003年8月26日入院,因“吞咽呛咳及言语謇涩 5 年加重20天”入院。现病史:患者20天前因入厕时突然摔倒,未伴头痛、呕吐及神志障碍,3天后出现饮水呛咳及言语謇涩加重,并发肺部感染。颅脑CT示 :右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陈旧性脑梗塞,右侧多发性腔梗。患者于1995年和1998年曾2次发作脑梗塞,遗留轻度的吞咽呛咳和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入院时症见:神清,饮水呛咳,发间沙哑,言语謇涩,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右侧肢体乏力,发热伴喉中痰鸣,时有咳嗽,痰黄粘稠,便干,睡眠欠佳。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既往史:脑梗塞病史。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

神经检查:伸舌偏左,外伸困难,舌体无萎缩及震颤,双侧咽反射迟顿,左侧肢体肌力V级,右侧肢体肌力V级,双侧肱二头肌腱反射及膝腱反射均活跃,双侧霍夫曼氏征(+),双侧掌頜反射(+),右侧巴氏征(+)。

中医诊断:中风之风喑

西医诊断:多发性脑梗塞  假性延髓麻痹

辨证:肝肾阴亏  痰瘀阻络

治疗方案:本病治疗采取针药结合,给予清开灵注射液,以祛邪扶正。

针灸处方:太冲,太白,太溪,风池,廉泉,百会,四神聪。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治疗1个月后,患者言语謇涩及饮水呛咳明显减轻,吞咽较为顺利,进食明显增多,无咳嗽咯痰,好转出院。

 

案7:类中风,风喑案

患者李某,男,55岁

2003年8月20日,因“一过性意识及吞咽呛咳反复发作10个月”入院。

现病史:患者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及吞咽呛咳,以晕厥原因待查入住我院。患者曾1987年患脑梗塞,未留明显后遗症。于1988年因鼻咽癌放疗,并于2003年8月在北京肿瘤医院做MRI排除复发。患者自2002年11月以来在行走及吃饭时多次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持续2~5min自行缓解。于2003年3月开始出现声音沙哑、饮水呛咳,劳累及情绪激动则症状加重。现症:声音沙哑,饮水呛咳,无头痛头晕,舌红苔黄腻,脉沉乏力。

既往史:脑梗塞史 、鼻咽癌手术化疗史

神经系统检查:右侧舌肌萎缩,伸舌偏左,双侧咽反射存在,左侧颈总动脉可闻及明显杂音。

实验室检查:

颅脑核磁血管成像(MRA)示:脑动脉硬化;颅脑CT示:右侧基底节及枕叶陈旧性脑梗塞。

中医诊断:类中风,风喑

西医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治则:祛瘀化痰  醒脾散风

方药:全栝楼30g,胆南星6g,天麻6g,川萆薢15g,川芎6g,丹参24g,赤芍15g,广郁金10g,香白芷6g,蝉衣3g,水蛭10g,钩藤15g,珍珠粉0.6g(分冲),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针灸治疗。1个月后,患者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均明显减轻,好转出院。

按语:王院士治疗中风重视“痰”这一致病因素,祛痰配合化瘀,使经络畅通。王院士用药特色在于:病变在上,治疗法则为芳香豁痰开窍,菖蒲之类;引药上行的药物运用,如白芷之类;考虑到痰瘀互结的病理变化,加用水蛭、川芎等。——摘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4,11(4):48~49

体会:上述医案,均为现代医案,特点为:内容齐全,医案整理要素完备,是医案研究的良好资源。研读的过程中,适合运用悟道法和实践法,对医案进行深入的理解,寻找医家的辨证思维规律。

通过以上医案可以看出,在治疗中风类疾病的过程中,王院士病机、病性理解深刻、准确,注重疾病传变和发展趋势的判断,在用药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治疗疑难病时,善用久病入络、痰瘀互结等多维理念;重视查体,尤其注重诊脉。

 

上一篇:《医案学》节选十八:岳美中医案选析
下一篇:《医案学》节选二十:脾胃病证医案选析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