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兴华:坚守马列主义 替老百姓说话
2016-08-04 12:29:57 作者:郭伟 来源:中华英才海外版

21.jpg

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  郭伟 摄

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楼内,住着一位91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他的名字是:卫兴华。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奠基人之一。

22.jpg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视察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时与卫兴华握手

23.jpg

2009年5月卫兴华获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称号

24.jpg

和夫人年轻照

 

走进卫兴华教授的家,觉得客厅不是很宽敞,好象除了放书和站人的地方,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空间了。因为他亲自给开的门,我以为阿姨出去买菜了。深谈之后才知道:老伴已经去世,离休多年的卫兴华教授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着,进出家门的大多是他带的博士研究生。卫兴华教授的家不仅狭小,而且非常简陋,似乎入住多少年就不曾粉饰过。唯有墙上挂着夫人孟沚蘩的遗作“春燕、夏荷、秋菊、冬梅”国画四条屏,色调醒目,四季分明,古意犹存。卫兴华离群索居,独自守望着这个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执著地走过“如画的四季”,或许无时无刻不在重温与夫人相濡以沫的佳境之美啊!我不禁对眼前这位满头银发而精神矍铄的老人肃然起敬,想起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俭以养德,卫兴华教授的夕阳佳境、晚年心境,无不彰显其志,无不照见其人。在有的人被物欲所左右甚至颠覆的社会环境下,卫兴华教授不为所动,安贫乐道,做事先做人,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济领域学术研究和培桃育李的教育事业,由此可见一斑。

 

弯弯求学路 不图显贵只为兴华

1925年,卫兴华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善文村。6岁时读村小学。不久后,父亲又送卫兴华到离村30里的东冶镇沱阳高等小学读书。12岁时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因村镇被日军占领而终断学业。世代种田的父母希望孩子知书达理、出人投第的梦想,小学老师赐名“卫显贵”的厚望,卫兴华对知识的渴求,都因为辍学而破灭了,这使年幼的他对侵略者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25.jpg

1947年,太原进山中学地下组织三人领导小组成员,由左至右为杨盛钦、卫兴华、乔亚(被敌人杀害)

1942年,回家务农四年的卫兴华考入东冶镇高小附设的中学补习班。这本应在卫兴华心里重燃希望之火,但这却是一所侵略者军管下的奴化教育学校,他宁死不当亡国奴,毅然冲破日军封锁线,考入晋西隰县的进山中学。在进中学补习班时,卫兴华就曾将以前小学老师给他起的官名“卫显贵”改为“卫兴华”,改名字以明志:不为自己光宗耀祖、荣华富贵,一心只为抗日救国、复兴中华。“兴华”,成为他中学时代的崇高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卫兴华于1946年参加了党的地下工作,成为太原进山中学地下组织领导小组和革命社团“投枪社”成员。

26.jpg

1947年,进山中学革命社团投枪社成员(前排右一为卫兴华)

1948年11月,卫兴华从北平辗转回到解放区,就读于华北大学教育系。解放后,1950年卫兴华经遴选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首届研究生,直到1952年毕业。此时,他的求学之路已入佳境,相映生辉的报国之志、爱民之情将从此开启,永无止境。

 

漫漫治学路 秉烛马列一心向党

与信仰同行,与祖国同在,卫兴华的求学之路一波三折、起伏跌宕,从旧社会步入新社会,从战争年代迈进和平岁月,终成圆满。卫兴华教授的治学和教学之路起步于27岁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卫兴华教授走过了人生的第一个三十年。三十载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这三十年,卫兴华教授经历了50年代“反右”被划为“中右”,两次下放劳动。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成叛徒、特务,惨遭迫害,卫兴华教授饱受磨难,历尽屈辱,遭受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但是,痛苦和委屈丝毫没有动摇卫兴华教授探索、钻研和传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定信念。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它可以荡涤一切萎靡颓唐。“十年磨一剑”,三十年的磨砺,卫兴华教授高举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旗帜一路走来,锋芒犀利夺目。

阳光总在风雨后,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卫兴华又走过了人生第二个辉煌的三十年,并已成为“现在时”,必将走向“将来时”。这三十年,是卫兴华教授求学、治学、教学的耕耘历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三十年。这三十年,是卫兴华教授秉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同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相印证、相进取的三十年。这三十年,是卫兴华教授坚守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培养一代又一代学者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三十年。

过去的64年里,卫兴华教授埋头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用“学术研究成果颇丰”加以概括恐怕略显苍白。他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类报刊发表的论文和文章(书评、序言等)有9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含主编、合著)40多本。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商品经济”、“竞争”、“劳动价值”、“非公经济”、“市场调节”、“混合所有制经济”等经济热词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们均与卫兴华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相联系。在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制定和出台相关大政方针,为奏响改革开放的号角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的过程中,卫兴华教授都与时俱进地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发表了独立见解和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论著。

1959年,卫兴华教授在国内最早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主张全民所有制经济中的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都应是商品,认为“非商品论”忽视了不同国企之间的独立权利和利益。1980年,卫兴华教授在国内较早肯定和论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必要性和根据,并结合我国经济实际加以论述。同年,卫兴华教授在国内较早肯定和论述了国有经济之间进行竞争的问题。他的关于“国有经济竞争”的论述,突破了社会主义只有竞赛,资本主义才搞竞争的传统观念。1993年,卫兴华教授在国内较早提出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认为广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构成的”。

卫兴华教授的改革开放的经济理论具有前瞻性:他提出了国有企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的改革理论;非公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理论,并提出“计划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理论观点,与后来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思想相契相合,也与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内涵相呼相应;较早提出的公有制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问题,与中央后来提出的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的观点相融相通;驳斥了曲解和否定劳动价值论,主张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可以分离的观点,认为商业劳动也创造价值;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议题发文论述,认为“不能用私有化观点错解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是‘国退民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既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增强其活力,提高其影响力和控制力,也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地发展,关键是解决好控股权的问题”。

卫兴华教授的学术研究成果,尤其是对中国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远指导意义,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为其赢得中国《资本论》研究权威的赞誉,2009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授予首批荣誉一级教授称号。卫兴华的理论研究成果获25项国内外重要奖项,其中,《马克思的生产劳动论》获孙冶方经济科学第一届论文奖,《企业活力与企业行为约束机制》获孙冶方经济科学第二届论文奖,《经济运行机制概论》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2010年获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杰出成果奖,2013年获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马克思经济学奖。卫兴华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材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教材之一。

2015年12月18日,卫兴华教授荣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正如颁奖辞所说:卫兴华先生,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历经六十五载春秋,立经世济民之志,怀富民强国之愿,不跟风,不盲从,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是当代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大师。

2016年4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卫兴华教授将自己获得的“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一百万元奖金全部捐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基金”。卫兴华教授在捐赠仪式上带着欣慰的笑容语重心长地说:“请把马克思主义接力棒交给年轻人,让他们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扬光大,推动真理走向世界。”

31.jpg

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左起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获奖者卫兴华教授、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人民大学校长刘伟

 

拳拳教学路 求真务实为民说话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卫兴华教授走过了两个“三十年”的治学和教学之路,既不在“河东”徘徊,又不在“河西”犹豫,而是六十多年如一日,始终不渝地坚守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阵地,坚定不移地为党的改革大业奉献着宝贵的精神财富。

卫兴华教授无私奉献的精神财富还远不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他为人师表,崇尚“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不唯众”的“四不”治学品格,恰如“梅、兰、竹、菊”彰显君子之道,为莘莘学子,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树立了高风亮节。

“不唯上”。卫兴华教授对学术之争倡导以理服人,反对以势压人,既尊重权威,又不迷信权威。“不唯书”。卫兴华教授主张兼容并蓄,既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要学好西方经济学。“不唯风”。卫兴华教授告诫自己不做“风派理论家”,他说:“偏‘右’的人认为我左,偏‘左’的人认为我右,其实,认为我是右,因为他‘左’;认为我是左,因为他‘右’。”“不唯众”。卫兴华教授反对经济学者过分商业化,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希望他们视野广阔,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成为人民拥护的经济学家。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卫兴华教授传授给博士生们的为学之道是:“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争取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学大师。”卫兴华教授的治学之道是:“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论证,严谨的学风。”有道是:严师出高徒。在卫兴华教授的言传身教之下,堪称“桃李尽芳菲”。他带出来的博士生近60人,有的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校长、著名学者,有的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在卫兴华九十华诞之际,人民大学校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同志专门发来贺信,并亲自手书《七绝——诗贺卫兴华九十华诞》:“九十长卷为兴华,桃李芬芳映晚霞。任尔东西风南北,攀峰不止自成家。”马凯副总理于1979年至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政治经济专业就读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由卫兴华教授担任其研究生指导教师。马凯副总理在贺信中对这首贺诗是这样诠释的:“第一句是讲您的人生追求——振兴中华;第二句是讲您的教育成果——桃李天下;第三句是讲您的理论品格——求实唯真;第四句是讲您的学术成就——无愧大家。”

27.jpg

与夫人晚年照

28.jpg

2006年全家福

29.jpg

2007年2月18日春节全家福

30.jpg

2008年国庆节,与子女在夫人孟沚蘩病重去世前两月留影

采访结束时,卫兴华教授送我走出房门。他腿脚不是很灵便,往来于客厅沙发与书房案牍之间,一次次地给我拿取采访资料。后来,他带的学生回来了,替他往来传递。回来的路上,我不禁想起卫兴华说过的一句话:“我不赞同讲离退休人员‘发挥余热’的说法,我还正在燃烧呢!”

上一篇:关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探讨
下一篇:习近平总书记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