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同兴:雾霾克星,人民福星
——拼搏在“蓝天保卫战”最前沿的科研斗士
2018-09-07 15:13:30 作者:吕月华 来源:中华英才海外版

这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博士,性情温和,谈吐幽默,业务精尖,兴趣广泛,他痴迷于科研,醉心研读毛选,也钟情老电影,在跨界整合思维远没有盛行的年代便早已踏上了跨界之路,以跳脱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参透迥异现象背后的本质,以石攻玉,屡获成功;这是一位博学笃志、满腔爱国热情的科研斗士,从事科研20多年,申请获批专利达116项,化个人才情为百姓福祉,每一项都牵动社会发展,关系国家荣誉,从苏州河污水治理到解决钢材防腐问题,从低碳石油到土壤改良,由工业而农业,乃至军工业和中医药的发展,但凡感兴趣的领域,无不以独道的解决方案带领群众走出困局。

111.jpg

苏同兴,1971年生,山东滨州人,化学博士。先后就读于上海化工学院(现上海技术应用大学)、山东大学。曾就职于济南化工研究所和山东大学。现任苏同兴盛能源基地博士实验室主任、中国投资协会新能源产业投资促进中心专家顾问、中华英才会理事等。拥有低碳汽油等116项发明,获多项国家级成就及奖项。

2017年3月,一个崭新的词汇“蓝天保卫战”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正式将“打好蓝天保卫战”升级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2018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常年宅在实验室的苏同兴博士对这一系列动态并不陌生,恰恰相反,他不仅高度关注而且为之振奋。早有准备的他已手握几项治理雾霾的重磅专利,其中一项就是汽车“减排利器”氧助力节能减排系统,及其成果转化——被他命名为低碳汽油添加剂。该成果已完成大试阶段,经过市场的反复检验,反响热烈,口碑极佳,用户队伍不断壮大。利好政策不断出现,让苏同兴真切地感到,低碳汽油添加剂效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春天终于来了。

 

上篇   搞科研——勇担使命造福人类

备受争议vs为国争光

低碳汽油添加剂的核心,又被用户们亲切地称为尾气清洁剂,是苏同兴博士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历时3年攻克下来的心血之作,因彻底打破了“减排必将降低动力输出”的技术瓶颈,能够满足汽车减排的需求。当前,应用该项成果的车辆已经发展到了200多万辆,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对于截止到去年底汽车保有量达3.1亿辆的国内市场而言,该项成果还是个众说纷纭的新生事物。早在粒访苏博士之前,记者在网络上能够搜索到的关于苏博士和该项成果的信息多为负面内容,对此他早已习以为常。因为实际情况比这还严重,质疑其身份者有之,对其进行人身攻击者有之,然而,他无心反驳,“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他只用过硬的技术、可靠的产品说话。事实证明,他的科研成果绝非南柯一梦,而是改善空气污染的利器,既获得了行业最高权威机构的鉴定和专家的认可,又经得起各地用户的检验,“真金不怕火炼!我们的产品就怕尝试,谁用谁知道!”一脸笑容的苏博士,聊起“自己的孩子”不无风趣。

有道是“实践出真知”。那些不经实证就对新生事物低碳汽油添加剂核心技术持抨击态度的人,恐怕不知道,这项专利成果早已登上了国际舞台并捧回了国际大奖——国际博览会发明金奖。那是2015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苏同兴领回“国际博览会发明金奖”之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负责人立即前来,诚邀他去公司及生产基地参观,并且欲出资1.5亿欧元购买该项专利(低碳汽油添加剂,专利号201010246694.9)。苏同兴立即将这一情况向时任中国驻法国斯特拉斯堡领事何彦军做了汇报。何彦军说,去大众公司参观是件好事,能够开阔眼界,交流切磋对未来发展大有好处。现在正赶上大众汽车在全球的声誉因排废资料造假事件受影响,他们急于得到这项环保新能源科研技术扭转尴尬局面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国内每年花巨资进口石油,还是让产品回国效力吧!一席话为苏同兴明确了发展方向,当参观完大众汽车公司和生产基地,他婉拒对方的挽留和好意,怀揣成果毅然回国。

那么,低碳汽油添加剂究竟藏着什么奥秘,能够吸引德国汽车名企的关注并不惜重金意欲买去呢?据苏同兴介绍,低碳汽油添加剂,可以部分替代汽油,以达到动力更强、碳排降低的效果。与当前国际市场上能够接触到的乙醇汽油、甲醇汽油相比,它有着绝对的优势:解决了甲醇、乙醇汽油耗油量大、动力不足、低温分层以及遇柴油机油分层的问题。每升低碳汽油添加剂含有约80%的甲醇和20%的母液,母液中含有六项科研技术:相变、微爆、助溶、清洁、润滑、防腐等,其中最核心的技术是相变技术。

121.jpg

2018年4月,苏同兴接受中央电视台《商路论道》栏目主持人董倩采访

志在报国甘为孺牛

别看苏博士今天戴着攻克世界难题的桂冠,令人想不到的是,将课题锁定为研发低碳汽油以及相变技术的彻底解决,竟均出于一个又一个偶然。

2006年两会期间,苏同兴照例每天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为了拉动经济,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给出了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同时考虑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向。当时的汽车产能很低,各大高校也开始投入研究相关课题。他开始沿着这个思路琢磨,如果满大街跑汽车,就相当于满大街运行着流动的烟筒,那么,污染了空气怎么办?中国的油资源怎么办?尾气很呛的问题怎么解决?越想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打算做这个课题。不料,申报材料刚递交上去很快就被驳回,理由是,一来这是当时很热门的课题,国内外已经有很多人都在做且做了很多年了,第二他自己的专业与此无关。

尽管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但是适逢政府刚刚提出倡导促进甲醇汽油生产,山西、内蒙古、浙江、东北三省等地也陆续出台了甲醇汽油的标准,这让苏同兴看到了广阔前景和作为空间,于是,他决定自己投资,麦住气埋头下苦功夫,拿出成绩再说。“我跑到图书馆去查数据,发现当时国际上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乙醇汽油是一个方向,煤制油是一个方向,但是成果并不理想。查阅了大量中外数据,包括石油炼化技术、汽油的调配技术,也参照了美国、巴西、日本、德国等国家乙醇汽油和甲醇汽油的发展状况。我当时想的是甲醇最便宜,它又是液态物质,加上还有国策支持,就先从它切入,但是做了半年都不成功,后来又参考大量的国际资料,做了大量实验和实地检测,虽然解决了冬天动难、夏天气阻、发动机腐蚀、橡胶溶胀等问题,但输出功率小、动力不足、油耗太高这几点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每次做实验都重复而无所获。在发明专利的路上一向顺利乃至有些自负的苏同兴这时候陷入了迷茫。这时已进入2007年的冬天,拖着疲惫和沮丧,他从济南回了趟滨州老家。“我正坐在火炉旁边烤火边跟我母亲聊天,这时炉子里发生奇迹了。炉膛是耐温材料做的,烧了一天,里面几乎没什么煤了,我母亲提水壶的时候不小心洒了些水进去,我看到的不是水蒸气,而是蓝色火球,第一反应就是一定产生了氢!第二天我跟他们打个招呼就回济南了,在实验室呆了3个月。”这个偶然所得发了他研发相变技术,但是由于实验过程用的催化剂是过渡金属,生产氧和氢的速度不仅慢而且根本不符合汽车应用要求,结成很厚的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同兴又转而将注意力投入到生物催化剂领域,试图研发出既参与反应又能消耗的生物催化剂。经过反复试验,他发现多物种有氧发酵奇效,在氮气环境下低温萃取,由固态变气态直接升华,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物质,用甲醇把这个物质养殖起来,效果良好。“碳氢化合物经过燃烧,产生了水、二氧化碳和热量做第一次功,燃烧后的水遇到相变催化剂后变成了氧气+氢气,瞬间体积膨胀产生相变势能,进而转为动能做第二次功,当活塞运动进行到1/2处时,水相变后的氧气和氢气燃烧产生热能第三次做功。汽车用汽油或甲醇、乙醇等燃料是一次做功,应用相变技术后变为三次做功,就达到了降油耗、提升发动机动力的良好效果。”

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反复实验之后,接下来的一年多,他发动身边所有的领导、老师、同学、朋友免费应用,以寻求大数据的支撑,验证产品的性能并予以改进,用户口碑良好。进入2009年,发心为国家解决空气质量问题的他显然是不满足于这个成绩的,科学的严谨性又提醒着他,产品在山东、海拉尔、北京等地得到了肯定仍不足以说明它的普适性。它适用于好油,那么质量次些的呢?于是他又发动群众力量把产品加入到不达目标汽油中,得到的回馈还是一致的赞叹和忠实的拥护,对他而言,这个进展很提气,但心还是悬着的。

2010年,科研成果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门的成果鉴定,同时,苏同兴和团队正在着手走申请专利流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先后对他的科研进展及其可能前景予以报导。同年11月,《中国生态文明》杂志就此专访苏同兴并做了题为《苏同兴:新型GX低碳汽油研发成功——低碳时代的汽油变革》的封面报导。文中,他答记者问,“该项目生产过程满足环保要求,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环保产业政策。该项目的助溶剂筛选及复配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呼吁,“建议加大推广力度”。

民间用户交口称赞的市场呼声和官方鉴定机构的一次性审核通过,让苏同兴悬着的心落了下去,他准备接下来大干一场。于是,他开始奔走于各大油企、车企、加油站以及非乙醇汽油销售区域,广泛谈合作,试图进行全面推广。但过程相当曲折,其中,牵涉汽车改装等一系列问题远非企业和个人所能为。本想多管齐下,不料却是路路不通。

131.jpg

苏同兴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阿丘采访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或许是苏同兴孜孜以求一心为公的使命感和拼搏精神感动了上天,当多扇门将他遮挡在外的同时,一扇窗又悄悄为他打开。在苏同兴正麦溺在继中试之后的大试阶段,浑然不知道有一个人用了他的产品之后如获至宝并且辗转关系想要联系上他。这个人就是搞天然气发动机的企业家牛克平。一个雪夜,二人在北京初次见面。他们就产品的性能原理、产品前景、国家政策、当前应用等一路聊到大半夜,深感相见恨晚。

二人同心协力又经过了几年的研究,最后在河北苏同兴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动该项专利的生产和销售业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一出,对于该项专利(低碳汽油添加剂,专利号201010246694.9)的应用前景,苏同兴更是充满了信心,因为《计划》中其中一条明确提到,“研究销售前在车用汽柴油中加入符合环保要求的燃油清净增效剂”。他说,如果该项专利成为国家项目,即便代替30%的汽油,每年可少进口石油上亿吨,相当于三个大庆油田,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石油的价格,逐步改变我们过度依赖进口石油的被动局面。从打赢“蓝天保卫战”层面来看,根据四川大学机动车研究所所长陈耀强10年的研究表明,城市污染85%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添加该产品可减少50%的污染物和20%的碱排放,能够迅速改善空气质量,解决环保问题。

“以后,如果国家需要,甚至可以替代50%,还可以走向世界,现在很多国家都有环保要求,我们完全可以出口到能源消耗比较大的国家。”提到产品的应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社会效益,苏同兴显得踌躇满志,他表示该专利技术不但在民用车上有良好的性能,也同样适用于军事车辆。2015年9.3阅兵式上,苏同兴敏锐地注意到,蓝天白云下,红旗猎猎,可是我们的坦克内燃机大老远就冒着黑烟,他忧心忡忡,他知道,一定不止自己注意到了这一点,国外的媒体和军事专家们同时在关注着中国的一举一动,“俄罗斯他们的武器阅兵就不会冒黑烟,”他认为这不单单是大煞风景的面子问题,而是我们的军事机密将会暴露无余。“他们完全可以凭此推算出我们的作战半径。而明年就是我们建国70周年大庆,如果用上我们的低碳技术,最低能降低70%,冒黑烟的问题就解决了。”苏博士的爱国情怀观照的层面还远不止于此,“当然,游艇上也可以用得很好。还有人提议用在飞机上,不是不可以用,但是,为了防止有人钻空子把产品和技术输送国外,我们设置了技术壁垒,控制在只用于陆地。”

 

家族使命别样传承

低碳汽油添加剂是苏同兴116项发明专利中投入资金最多、倾注心血最多的项目。从2006年孤注一掷着手治霾课题到今天,整整12年过去了。从他展示的一摞厚厚的资料中,记者了解到,技术早在问世之初就先后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机动车排污检测中心、国家石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石油大学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权威机构的检测,在尾气排放、节油性能、提升动力等方面,均优于京标、国标和甲醇、乙醇汽油的使用效果。

从最初的不被看好,甚至还有专业人士站出来说些不公道的话,到今天怀揣新能源产业投资促进中心的一纸聘书大张旗鼓地推广低碳汽油添加剂,在推进清洁能源发展的路上,苏同兴从未动摇过。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呢?他觉得,“人来到世上,一定是带着使命来的。”

拥有解决世界级难题的天赋,显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在苏同兴超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背后,或许源自家族基因的力量在隐隐驱使着他前进,无惧无畏。

苏同兴提供了一份现存的家族数据。他来自于一个拥有400多年传承史的中医世家,祖上出过宫廷御医,最辉煌的一代被尊称为“鲁北神医”深受敬重,其流传下来的医术药方已被列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苏同兴的理解里,祖上的辉煌并没有直接作用于他的成长,真正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是祖父苏东亮。

苏东亮早年读过私塾,后来积极参加抗日,一生以行医为主,仁慈博爱,医术高明,往往药到病除。因此,在“三反”、“五反”期间虽然被关起来,但不曾受罪,常被人悄悄放出来继续行医看病,晚年作为民主人士在当地也颇有一定的影响力。“我爷爷90多岁的时候还给人开药方,我家里现在还保存着他开过的药方和写的书,像脉管炎、静脉曲张、糖尿病,再厉害的病,对他老人家来说都很简单。有人来找他看病,他就告诉人家,弄个什么野菜,煮好洗洗澡、焖一焖,就好了。而且还交代清楚到哪儿采,怎么用。他一辈子都不关心钱,自己有多少工资也不知道,后来做了政协委员,周围的县乡经常把他请去看病,要是对方没钱了就交代去药房拿药记在自己名下。”

爷爷一辈子积德行善,苏同兴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早在求学期间,还一度立志从医,救死扶伤。提起爷爷传奇的一生,苏同兴眼前彷佛滚动着一帧帧老电影画面,温暖又骄傲。“我爷爷手巧,会画画,过年剪纸、糊东西、扎龙灯,都有模有样的,特别好看。而且他懂化学,会做炸药炸弹,用蜡纸把炸药包着,外面再糊上黄河淤泥,那时候炸日本人真的管用。”从多才多艺的爷爷那里,父亲苏立正继承了画画的本领,苏同兴的血液里则涌动着对化学的天然热情。

爷爷对化学无师自通,并自觉以土法捍卫民族尊严,这在他内心奠定了牢不可破的爱国基调。或许是小时候听爷爷讲亲眼见到日本人拿中国人人体器官做的标本,“日本人真坏”的认识深刻心田,或许中国广大的市场才是自己的用武之地,成年后在与日本同行的交流与交锋中,苏同兴凭自己的融会贯通扬我国威。那年,单位组织到日本考察学习,名曰考察,日方却以“技术机密”为由不让代表团参观实验室,苏同兴颇不甘心,“我不懂日语,但是懂化学公式啊,比他们还懂。我看公式里写有碳符号,一下子就明白个大概。”接着,他凭借一个模糊理论跟对方交流,短短一席话不仅令对方刮目相看而且还倍受发,于是主动邀请他走进实验室深聊。走进实验室,他看一眼就彻底明白了个中机巧但不动声色,暗记于胸。这时,对方热切地表达对他的才华倾慕不已并表示愿意高薪挽留,他以事关机密不便合作为由巧妙脱身。回国后,对方还一度飞到济南再次恳请,他再次直言相告,根在祖国,魂在祖国。

如今,苏同兴已成年的儿子接力了自己的事业,东渡扶桑深造化学专业。“原来,我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自从出国后他变得更爱国了。他对我说,我肯定会回去的,做事业还是在中国,到了日本才知道,还是中国好,还是共产党好。”言罢,他的嘴角挂着一抹欣慰的笑。

142.png

 

151.jpg

2010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先后对苏同兴的发明予以报导

下篇   做实事——深耕细作服务社会

融会贯通发扬光大

苏同兴在化学领域大放异彩,也并没有撇下家族使命于不顾,而是整合了自己的所学,使之花开并蒂。所以,“万金油”一样的苏博士,在朋友们眼中,除了是个雾霾克星之外,还是半个医生和名副其实的农业科学家。

一位医生朋友在38岁的年纪患了乳腺癌,发现的时候已经到了晚期。苏同兴了解情况后,只教她一招——直接在乳房周围注射蒸馏水。此举坚持半年后,对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直至痊愈。众人问他原理,他解释道,“实际上就是把病毒原有的生态环境给破坏了。这跟我们现在生态环境恶化是一个道理,现在为什么得病的人特别多?就是我们的原生态遭到了破坏。”

提到生态破坏,自然就牵出了苏博士常年探索的领域:生态修复和食品安全。“我们通过三个途径来治理环境。在前端,用替代品替代污染物;实在替代不了的就进行中端控制,比如汽车,用其他清洁能源,完全替代汽油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提高油品,提高发动机效率,提高燃烧效率,添加有环保作用的添加剂等等。再有就是末端治理,汽车尾部加三元催化器,类似于给尾气过滤就属于末端治理。”

至于食品安全,凭其所学,能做的就是从源头上改善环境。苏同兴发明剩一种土壤修复液,专门针对种植过转基因作物的土壤进行修复。土壤一经修复,普通作物方能正常生长。有志愿者提供实验视频,自家采用修复液后庄稼出苗率达到90%以上,而邻家没有采用的则几乎绝产。在那些经过修复过的土壤上种植收获的作物,生长旺盛,口感极佳。凡抱着试试看态度接受土壤修复液使用者,最后无不对苏同兴身怀感激。河北香河服务中心会员吴会明通过短信给苏同兴发来这样一段文字,“我的韭菜已经是五年的老菜了,用土壤改良剂以后韭菜根壮叶片宽厚而且发亮,比别人的韭菜高产,质量好,最重要的是绝对无公害绿色产品,不用任何农药,比起我们日常费用低了很多,多挣钱是绝对的。”字里行间透着发自肺腑的喜悦之情。一份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这些作物中有害重金属均远低于标准要求,未检出常见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

实际上,在苏同兴众多项发明中,多数已取得了专利证书,还有一些是他不急于申报的,比如,发生战争后炮弹把公路炸成大坑,他的发明能在几分钟内就把弹坑填平并恢复通行;地震、楼房失火、海船遇难,他的发明可以避免死伤惨重⋯⋯化学学科背景使他对中药药性一通百通,在研究祖父药方药书的基础上,他研发治疗糖尿病的药也初见成果,能让患者不再依赖胰岛素,不再谈“糖”色变,但是由于精力所限,按照优先级的思路,他当前的业务重中之重是推广低碳汽油添加剂,防霾治霾。他说,“将来我要把这些科研成果直接交给国家,为国效力,义不容辞。但是,现在我的重心就是帮助政府完成习主席‘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嘱托。”

161.jpg

2015年,专利低碳汽油添加剂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斩获国际金奖,苏同兴接受欧盟发明家协会颁奖后与时任驻法国斯特拉斯堡领事何彦军合影

学以致用由来已久

看到他如此从容地穿梭于各个领域,在发明创造上又如此丰产,不免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他的回答仍然是一贯的轻松,似乎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我从小就喜欢捣鼓,中学的时候就开始搞发明,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上大学以后,像英语就怎么也学不好,考试也都考不过我那些同学、师兄师妹们,但是我做实验谁都比不上。”

这最后一句颇有吹牛的嫌疑,然而,一旦了解了他自中学以后的发明之路便会心悦诚服:他当得起这个第一。

那年,苏同兴14岁,读初一。当时农村吃水仍然沿用过去的传统水井,村民打水过程中,活塞压下去时出水,抬上来时不出水,他就想,这样有一半是在做无用功,能不能让活塞上下都出水呢?课余时间,他自己反复试验,设计出了双管、压抬都出水的部件。一张图纸卖了700块钱,农技站的领导和技术人员马上着手制造,大获成功。就此,不仅打响了发明路上的第一枪,还成全了当时好几个当地的企业。“从那时起到我大学毕业,就没再用过家里一分钱,全靠我发明创造得来的奖金自力更生。”

转眼进入了1990年代。读大学以后,家乡正赶上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水管都按上了,可是新问题又来了,水管安装在露天的院子里,北方的冬天存在夜里上冻的现象,当时流行的做法是家家给水管裹草保暖,苏同兴发现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寒假里,他自己画图纸,买管件,改造三通,再结合气泵,借用气压来调节水压,于是问题迎刃而解。这么一个部件一出备受欢迎,当时在集市上卖20块,一天就能卖出200多个,这一季收获颇丰。“到了第二年就卖不动了,因为家家户户都有气泵,会自己做了。”回首过往,他细数着自己小打小闹的“创业史”。

 

一个转折触类旁通

尽管在发明创造上,苏同兴确有慧根,但是在他看来,促成自己真正发生质变的是因为一次讲座,而这绕不开一个素昧平生的学长。

1992年邓小平南巡,这件举国瞩目的大事对苏同兴当时就读的上海化工学院(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影响很大。校方邀请优秀毕业生给新生作讲座,讲座的内容深深触动了台下不起眼的他。

“我师兄被分配到上海机械厂工作,80年代末,我们的机床还很落后,要用普通机床钻一毫米的孔是做不到的,如果进口一台德国机床需要120万美元。师兄就想用自己的专业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他想到机械手表的工艺是很精微的,就用厂的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一劳永逸,仅花了10万块人民币。这一下子轰动了行业,德国同行就来挖人,最后师兄被破格提拔为工程师而且以年薪10万留在了单位。”

这个案例让苏同兴恍然大悟,完全可以用其他行业已成熟的技术应用到某一个行业解决难题,这就是跨界。在方式方法上的改变开拓了他的思路,后来沿着这个思路,苏同兴完成了一系列发明,并解决了多项当时的重大难题。

1990年代初的上海,享受着纺织和染织业发达的荣耀,也备受苏州河铜离子污染的困扰。学校接到了治污任务,主导课题的史老师和几届应届生沿用当时的常规方法反复演练,都未能攻克。眼看课题结题时间就要到了,苏同兴在新思路的发下,用高中学过的置换反应来处理,很快事态有了扭转,而且一箭双雕。“当时高温焙烧法对当时的印染厂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是污水量大,制造一台够大的焙烧炉不现实。我研究的是替代法治污,如果从机械加工厂取来铁屑,用碱水洗干净撒入污水池与污泥融合,铜离子就会变成铜吸附在铁屑上,用磁选法处理,铜铁从污水中被吸出。铜比铁贵,而铁离子溶于水但不会污染水,这样生成的混合物是可以卖钱的。后来这废渣就卖给了宝钢。”史老师听闻此法大喜过望,并承诺国家一旦采用就给他6000元奖金。对于当时月补助是29.5元的大学生苏同兴来说,6000元就是个天文数字,他信心满满又很知足地说,不用6000元,3000元就行。此后的进展毫无悬念,课题圆满结题,6000元如约到手。

年轻又一路顺风顺水的苏同兴,得了奖金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了台当时最有名的金星大彩电抱回山东老家,普通人家哪里联想到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一度还怀疑自家孩子在外面做了什么事儿。“通过这个事,认识到还是要搞科研,经济上改变得快。买完彩电还剩下不少钱,我就大胆买书了,然后接着搞科研。”

过去的零敲碎打不算,苏同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始于他对中国冶金工业的贡献。“90年代初,上海浦东在搞大建设,必须进口日本钢材,这和冶金行业联系密切,当时在吴淞口码头,日本的钢材不生锈,我们的出口钢材一运到吴淞口就生锈。不生锈和生锈之间,光差价就一千多元。我就想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对上海还不熟,让上海的同学带着坐公交去吴淞口,想办法拿国内和国外轧钢样品做化验,发现里面的成分都一样,区别就在于外面的成分不同,人家的是四氧化碳铁,是惰性的,能起到防腐作用,而我们的是氧化亚铁,容易生锈。可是生产四氧化碳铁的条件是高温,我们又去宝钢了解,我们的工艺是边冷却边轧制,比较难满足四氧化碳铁的生成条件。然后就想到用硅化物,那时候还不叫纳米材料,为了增加吸附性,又增加了水玻璃,然后在钢材外面形成了膜,防锈效果很好,它是无机的,完全不影响钢材的应用。”钢材防腐的解决方案有了,但是一介学生没有门路,苦于找不到钢铁厂的科研人员,最后幸运遇到一位领导帮忙对接上了钢厂技术中心人员,成果转化终得实现。待到毕业两年后,这个技术已经在行业内得以广泛应用了。

苏同兴毕业后被分配到济南化工研究院,这时,他在跨界的路上已经遥遥领先了。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去青岛的长途车上,他听闻莱芜钢厂出口钢材因生锈问题陷入瓶颈,拥有实力和准备的他毛遂自荐,声称可以解决。回到济南,他又把自己关进了实验室,从粘合剂、水处理、生物发酵一路探索,苦战两年,最后课题成果通过了北科大等业内最高权威的鉴定,成功解决莱钢的现实难题。

毕业后他曾问过好多同学是否记得当年那场讲座,无一人有印象。在师生眼里,苏同兴是“怪才发明专家”,只有他本人知道,那次思路上的震撼促使他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和校图书馆,系统学习了农业、水利、物理、机械、土建、生物、轻工等域外边缘学科。而在接下来的一路积累中,他又善于把每个专业的思路整合到自己的思路里,综合分析因果辩证关系,立体地看问题,或正向,或逆向,甚至完全跳出窠臼,另辟蹊径。

171.jpg

苏同兴博士与牛克平董事长携手合作

看老电影求新思路

的确,苏同兴在探索之路上一直讲究“变通”二字,他善于从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来拓展自己的视野。

“我特别喜欢看老电影,对搞研发很有作用。最欣赏的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车轮滚滚》和《红日》,讲的就是用人民战争海洋来弥补我们的武器劣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用非常规手段。现在搞科研也一样,比如我做低碳汽油添加剂,通过正规手段推广,没有企业认可,就要打人民战争。我自己用了好几年,各系车都用遍,实证效果很好去大力提倡,还是没人敢用,就是找朋友也不敢用,连尝试都不敢。后来我讲了个故事,我买来美孚空桶,贴上英语版说明书,让周围朋友用,就说是进口的,朋友们用了相互介绍,不到半年,就有上百辆在用了,而且觉得好,给我提供了数据支撑。现在,就不用讲故事了,大家都抢着用。”

说起战略战术,苏同兴最看重的还是毛泽东著作。而在研读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他将心得转化为战术,用来指导科研工作的开展。“我的产品需要有志愿者去应用,拿不到数据就不知道它的适用性、广谱性和通用性。我在跟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方式,而是让利于对方。它作为填补空白的东西,不可能有对应符合的标准,所以我分文不取,让企业拿去用,用到一定程度要调整的时候,让改进生产过程中的小问题,企业是没有抱怨的。这一点就是从毛泽东思想学来的。红军、新四军,不管你是什么出身,不仅不打倒,而且还处处为你着想。红军过草地,和地方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只有先让企业挣钱,后来成熟了才有企业主动找上来。”

“从毛泽东思想中学到的第二点就是在夹缝中生存。现在搞科研要在立项之初就填表,有硬性规定做实验花多少钱,买仪器花多少钱,但实际上这是未知的,不可能没有误差。那么,这样的课题我就先不做,先去搭好常规,先用其他资金去做,回过头来再规范。为什么我成功率高?就是因为我是根据实际情况填表的。包括团队内部,可能立项时都不赞成,那么跟大家说一个容易的课题,大家都愿意做,随着进度做着做着就把大家拖到复杂的领域里去,否则一开始就没人跟你同舟共济,就是先请进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思路走。”

“学到的第三点就是反推。经费紧张怎么办?反推数据。搞低碳汽油添加剂的时候,让别人做测试,都说不出感受和资料,只能逼着自己学开车。让机构做测试,做一次测试费用至少3万元,但是搞科研,其他需要经费的地方多着呢,所以就用自己的车配上外挂油箱,在济南外环路上跑一圈刚好92.6公里,用和不用,只做一次检测,把油耗、百公里转速等各种配比资料拿出来,最后和测试中心的资料误差非常小,既节约了经费,又拿出了科学资料。随便一个配比拿去检测,专家都认为很科学,因为我这就是根据科学性来套的,而实际投入才不过一百块钱⋯⋯

采访过程中,苏同兴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幸福感。对于科研中枯燥又机械的实验,他津津乐道;对于下半年的工作重点规划,他又显得迫不及待。听他脱口而出贸易战、现实国情、能源紧缺、三年计划等高频词汇,记者心头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孟子》云,“仁人无敌于天下”。

苏同兴,一个坚守初心并勇担使命的科研斗士,胸怀国与民,顺势而为,乐在其中。不难想见,那些虚妄而恣肆的流言蜚语终将不攻自破,那些横在他前进路上的人为险阻终将会随着雾霾浊气灰飞烟灭!

上一篇:王伟:争做大国工匠 勇当民族脊梁
下一篇: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贺一诚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