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贡献
2013-07-30 11:53:32 作者:张蔚萍 朱地 来源: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网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的十年,是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在这十年中,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其复杂性和严峻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处于这样一个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以及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其艰巨性也是前所未有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以改革创新精神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思想和举措,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提出并实践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的。2003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在广东爆发,其后很快波及全国。4月15日,胡锦涛在广东考察时,提出了“全面的发展观”的概念。他对广东工作提出要求: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加创新优势。这是胡锦涛第一次提出全面的发展观的思想。随后,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这一发展观也逐渐明确、完善起来。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指出:“我们讲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10月11日至14日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在讲话中对于科学发展观作了明确阐述,他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在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从提法到内涵的明确表述,至此科学发展观作为重大战略思想已经基本形成。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实践这一重要思想。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全面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他指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文件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议,以及“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次系统的伟大实践。
科学发展观不仅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与执政党建设紧密相关。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密切联系,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是党的先进性在当代中国最重要最具体的体现,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衡量标准。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进一步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能力,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胡锦涛还提出:“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检验党的建设的重要标准,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对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努力使党的建设各项工作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的检验。”实际上,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对于科学发展观作了系统的总结。十七大报告详尽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依据、内涵和重大意义。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将这些重要表述写入了党章,并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经过十年科学发展的实践,我们国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对于十年的科学发展作了深刻总结。十八大报告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十年间思想政治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特别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抗击非典、汶川、玉树抗震救灾以及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抢险救灾等战斗中得到强烈体现,形成了巨大的号召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二、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的执政党建设主线
1、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十六大后,胡锦涛多次强调,要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着眼于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根据十六大精神,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份文件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加强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即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等做了深入、详尽的阐述。这份文件表明,中国共产党清醒地意识到: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正是基于这种时代紧迫感和深层忧患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才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治国理政的理论。
2、关于先进性建设与纯洁性建设
党的十六大还提出来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5年1月14日,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胡锦涛第一次提出了“先进性建设”的命题。他指出,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课题。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10天以后,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再次强调: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自觉、主动、持续地推进先进性建设,努力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胡锦涛还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落实到提高治党治国治军的水平上来。先进性建设重要思想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认识提升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层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是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他在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2012年1月9日十七届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发表讲话,系统地论述保持党的纯洁性问题,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胡锦涛强调,实践证明,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不断保持纯洁性,才能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才能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都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3月12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指出,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突出强调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不懈地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不断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5月21日,在全国创先争优理论研讨会上,习近平深刻论述了有关先进性、纯洁性建设问题。习近平指出,“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这种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必须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保持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深刻表明,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的思想政治任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建设一项长期而又常新的战略任务,需要不断地结合新形势新任务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行研究。”习近平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认识,认真总结和运用这次创先争优活动的经验,以更大力度继续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党的十七大曾把党的建设的主线概括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党的建设的主线作了新的概括,把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主线。这条主线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之中,凸显了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的统领作用。党的建设主线的提出,以及党的十八大对于这条主线的新概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三、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而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概念,则是十八大首次提出。
1、关于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强调:“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之时,毛泽东再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说:“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即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已经了解得比较多的人,无产阶级立场比较坚定的人,也还是要再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正是因为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执政党后,才能领导全国人民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后,在世情、国情、党情都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如何迅速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承担起人民赋予的重任,成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殚精竭虑深入思索的一个重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仍然是、也只能是学习。胡锦涛担任总书记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 胡锦涛还说:中央政治局经过讨论认为,为了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除了自学以外,中央政治局还要进行集体学习。今天这次学习活动,是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第一次,开了个头。这要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按照这一思路,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学习型政党”的命题,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更为完善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命题。2009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对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个命题作了深刻而详尽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对中国共产党重视学习这一优良传统的理论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是要把学习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在全党形成制度、形成风气,就是要以有效的学习提升党的创新能力,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其根本目标就是要建设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关于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早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就提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根据毛泽东所作政治报告的精神,七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写入:“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改变,但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却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增加了。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即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为了避免这种危险,党的八大提出了要执行“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后,党的十二大再次强调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十二大报告指出:“我们党之所以有力量,就因为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党的活动同广大人民的利害得失关系极大,而这种地位又很容易使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产生脱离群众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去保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切实加强党同各阶层人民的密切联系。”为了避免脱离群众的危险,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决定》指出:“我们党执政以后,有了更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条件。由于地位的变化,现在又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如果不能正确地运用权力,如果不能自觉抵制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就会滋长脱离群众的危险。全党同志必须时刻警惕这种危险,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努力保持和发展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十分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都提出并实施一些重大举措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就包括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了“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概念。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归根结底体现在它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否是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取利益,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说这是最终的检验标准。毛泽东早在陕甘宁边区时期就说过:“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毛泽东所讲的“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成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党派的一个显著标志,同时也是今天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立论依据。特别是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服务型”更具有突出的意义。一方面,我们并不否认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和干部,也有自己的个人利益,但是他们的个人利益一定要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并且随时准备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仍然如毛泽东所言,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华民族的利益,“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正是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的纲领、政策和行动得以体现的。
其次,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关系、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最佳途径。所谓“服务型”,对于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可以说是一种角色的定位,也就是说,党的各级组织和所有的党员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他们的职责,都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曾说过,一切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人民是主人。老百姓可以骂我们,我们却不应该骂他们。毛泽东的话,至今仍给人以启迪。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人民的勤务员、人们的公仆,我们从一开始执政就讲,但是至今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党员干部以“县太爷”、“父母官”自居。正是这种角色的误区,使我们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增加了。造成这种角色误区的一个深刻原因,就是对于“人民勤务员”的角色,缺少一个易于操作的、法律意义上的明确定位。党的十八大提出“服务型”,并把“服务型”写入党章,是一个伟大的创新之举。“服务型”的执政党这一定位一旦确立,那些以“县太爷”、“父母官”自居的官老爷们自然难以为继了。所以,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来说,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又是关键之举。
最后,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于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论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即指出:“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毫无疑问,这种更为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各个主体,都在人民群众的范畴之中,都是“服务型”执政党的服务对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利益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利益诉求是相一致、相和谐的,但是有时也难免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处理和协调这些矛盾和冲突,是党的各级组织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服务型”党组织的一项很重要的服务功能。没有较高水平的执政能力,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就不可能处理好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的目标。
3、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勇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点。中国共产党从一成立起,就面临着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中如何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崭新问题。可以说,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特别是在进入新的世纪以后,在世情、国情和党情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创新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更具有突出的意义。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2007年,党的十七大的报告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012年7月,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再次宣布,到2020年,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对执政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概念,使创新融入党的血液中,成为执政党的一种特质。
“创新型”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保证。党的先进性必须随着时代潮流而与时俱进,过去先进并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并不等于永远先进。如果不具备创新这种特质,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而麻木不仁、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就必然要丧失自己曾经保持的先进性,就会落伍,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唯有坚持“创新型”,才能保证我们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保持自己的先进性。
“创新型”又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保证。同党的先进性建设一样,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增强和提高。党中央一再强调: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承担如此艰巨、复杂、繁重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具备创新这种特质,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执政骨干队伍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应对复杂局面的执政能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命题,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更加明确了在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和突出贡献。
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命题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这一战略任务和重大命题,对于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它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等原则。
要实现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努力建设和谐文化。而和谐文化的根本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基本内容。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七大报告还提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用二十四个字、三个层次第一次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崭新的命题,开辟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野,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念。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是党的十三大报告,当时的提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报告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把邓小平的名字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联系在一起,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法。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式以邓小平的名字命名,全面论述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科学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2000年初,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二,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所构成。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念,同时还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高度概括。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报告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又作了新的概括,由两位一体发展为三位一体。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十八大报告对于道路的表述更为全面,增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内容。报告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了高度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关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第三,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关于总布局,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关于总任务,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第四,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这些基本要求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评价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贡献。报告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张蔚萍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网总编;朱地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上一篇:张蔚萍: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科学化水平
下一篇:王伟光:论坚持群众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