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听风,坐看羊城六百年世事变迁
2014-02-28 16:27:53 作者:陈坚盈 罗松龄 来源:南方都市报

\ 



楼成塔状,塔似楼形 镇海楼形状奇特,“楼成塔状,塔似楼形”。在这种形式简练、细节繁琐的传统建筑形象中,对称是其最突出的形态,其中蕴含着自然美的形象象征以及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从风水角度看,这种奇特形状也寓意深刻:越秀山为白云山的余脉,是“生气融结”的所在,建楼者认为压住此脉便压住了南方的霸气。

 

\ 



红墙绿瓦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建筑用色很大胆,明清时期的许多比较有气派的建筑,其基本色调出于黄红两色,镇海楼的外墙就用了红色。屋顶用的是绿色琉璃瓦,因为早在明代就已规定,除皇家城门楼可用黄色琉璃瓦外,地方城门楼只能用绿色。红墙绿瓦是对比色,红墙不反光,绿瓦反光,这样显得既对立又统一。

 

\ 



仿明栏杆线条简洁 中国古代木建筑最基本的形式无外乎一横一竖,交错搭成格子状的梁檩、栏杆和门窗。镇海楼的三、四、五层木栏杆是仿明代的图案,与门窗上的图案相似,总体线条简洁,讲究对称构图。第二层栏杆是后改混凝土,往外移了,图案也变了。

 

\ 



鳌鱼装饰飞檐角,活泼灵动 镇海楼飞檐角上的动物是鳌鱼,象征水神,明代也有规定,地方建筑屋顶不能用龙装饰。这相当于宫式建筑中的“吻”,它是明清时期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大多是龙头形的,多由陶或琉璃制成。民间建筑中的鳌鱼更精确地说,是“吻”在某一阶段时出现的形象。这是一种区分等级的象征,更重要的是起到了装饰作用,给庄严肃穆而恢宏的建筑增添了活泼、灵动的风景。

 

\ 

气宇轩昂的镇海楼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被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之一。


\ 

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的镇海楼见证了广州600多年的城市变迁,成就了广州人的集体记忆。


有着六百多年悠久历史的镇海楼,不但建筑上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从一座城市的社会发展上考量,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尽管曾经作为“岭南第一胜览”的镇海楼有点“年久失修”的味道,但其深邃的历史底蕴一直被学界誉为广州现代化进程下传统建筑的文化先锋。

何谓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开门见山。一看题目,有人喜欢,并立刻联想到中信大厦以及珠江新城落成不久的“小蛮腰”,他们认为广州应该有这样一些“像样”的高楼才像个国际大都市;也有人顿生厌恶感:广州需要怎样的标志性建筑,凭空用金钱“制造”出来一座穿越云霄的水泥与钢铁的结合物就是标志性建筑?

作为亚运会前奏的宣传和建设,这两种关乎标志性建筑的呼声和争论一直不绝于耳。那架势一点都不亚于前几年关于亚洲第一高楼和第二高楼之争。在这里,请原谅我的直白和“无知”,继续把这种“老套”、“幼稚”的问题摆在文章的前面。如果非要找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比,镇海楼的地位应该更加突出和显赫。

的确,广州无人不知中信大厦,如今也几乎无人不晓新白云机场与珠江新城的“东塔”和“西塔”,而说起“寒酸的五层楼”还真有些人搞不明白。这只是城市宣传上的轻重所导致的结果,并不能由此决定一座建筑在一个城市中的命运和地位。因为在迅猛的城市化建设中,如果要比建筑的高低,一楼还比一楼高,如果要比建筑的新旧,一楼还比一楼新。所谓壮观,所谓雄伟,都避免不了时代和社会的局限。

但是要找出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其不可复制性是最重要的,楼层的高度和外形的设计可以复制和超越,唯独历史不能伪造。而且建造最高楼,从城市竞争的角度看,也免不了城市“实力竞赛”的嫌疑,最终营造的只是虚而不实的城市光环,而造福的肯定不是城市的人民。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不但可以是低矮的,也可以是陈旧的,可以没有强壮的体魄,但不能没有城市的灵魂。

与越秀公园的其他角落相比,镇海楼里的人相对较多,几乎每一层都有照相和认真观看博物馆藏品的人,或许恰逢广交会,其中外国人占到一半。尽管人不少,但镇海楼里比外面安静很多,其空间格局和摆设与图册和视频的介绍相差不多,通过向馆内的负责人打听得知,镇海楼近几年在修缮方面没有什么大动作,只有一些应对墙面剥落等细节的小修小补;另外,内部的展柜做过一些变动,而在镇海楼内的展品基本都是固定放置在其中,可以说长期不变的,只是原来有一把可以称为镇馆之宝的宝剑,现在出于保护的目的已经收进了仓库里。

 

登高远眺,顿察广州的宁静

登上最高楼站在最高层往外望,视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壮观和广阔:阴霾里的高楼大厦与中山纪念碑下的一片葱绿交集在一起,让人顿然觉察到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宁静底蕴。

作为博物馆的镇海楼,下面几层都是藏品展览和摆设,物品销售主要集中在第五层。负责物品销售的人说,一些贵重物品的销售在销售总额上算是可观的,只是近年同样受了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从购买量和价格上都不是很理想,而买客以外国人居多。每天来镇海楼参观的游客都不同,有本土人士,也有外国人,广交会时镇海楼游客的流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外国脸孔多了一些。而镇海楼每月的第三个星期一是免费开放日,这会是一个游客的高峰期。

 

数度修葺,民国时成为广州博物院

话说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为拓展城区,将宋代广州的东、西、子三城合而为一,并辟东北山麓,开拓城北八百余丈,城墙跨到了越秀山上,同时建此楼于城墙之最高处,楼高五层,俗称“五层楼”。楼极雄伟,为时人及后世称颂。

为什么会修建这座楼呢?其中原因,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因为当年粤地濒海,多边患,遂建此楼以加强城防守备,做军事瞭望之用,所谓“雄镇海疆”,故名镇海楼,因而今人又认为此楼是广州现存最早的城防建筑;也有人认为建镇海楼不为城防,而只是为壮会城(广州城)之势,所谓“壮三城之观瞻”。

600多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镇海楼屡遭损坏,数次重修。其中大的修葺有5次,分别是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1928年、1946年和1952年。1928年重修时,把原来楼内的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砖石砌筑的墙壁基本属明代旧物。现在楼前东西对峙的两只红砂岩石狮子,是民国初年拆城筑马路时从双门底(永清门)移来的。楼西侧的明嘉靖年间《镇海楼记》碑及1928年的《重修镇海楼记》碑是记录此楼兴衰史的重要文物。镇海楼自1928年重修后,即成为广州博物院所在地,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

 

广州人文标记,镇海楼常成画作图案

镇海楼巍峨壮观、气宇非凡,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被列为清代及现代的“羊城八景”之一。

旧时,漂洋过海的商船一过狮子洋,经虎门北上,沿途可见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而望到高耸在越秀山上的镇海楼时,便知到达了广州。1655年,荷兰画家纽荷芙,随荷兰使节团到中国,并将沿途景象以素描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当他来到广州,被这里舟舸穿梭的繁忙景象所吸引,于是画下了一幅《广州城远眺》。在这幅画中,光塔、花塔以及镇海楼,清晰可见,它们后来成为西方众多表现广州的图像的象征。

19世纪30年代以来,从广州出口外销画日益鼎盛,但凡表现广州风貌的画作大都会把镇海楼包括进去,有的还把它置于画面中央,在人们心目中它已经成为广州不可或缺的一个人文标记。镇海楼的图案广泛出现在西方的明信片和我国的纸币、陶瓷、牙雕等物件上。现在,广州博物馆还收藏着一张1918年省立广东银行以镇海楼为装饰图案的五元兑换券。

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成。自此,也成为广州博物院所在地。博物院建立后的几十年间几经劫难,于1950年改名为广州博物馆。

作为广州博物馆的镇海楼是中国地方历史性博物馆,是中国早期建立的博物馆之一。目前,馆内的藏品已达到4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品56件。该馆分朝代陈列着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的珍贵文物史料,从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对外交通贸易、近百年来的革命斗争三个侧面介绍了广州的前世。博物馆新建的专题陈列室常年举办各种专题性展览,据统计,每年观众超过100万人次。

 

责任编辑:余良斌

上一篇:广州九江双蒸:百年粤酒饮粤味
下一篇:东莞长安:工业重镇中的绿洲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