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念如何照进现实
2014-04-28 14:20:12 作者:编辑 来源:经济导报
西方管理学中的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价值观,应该通过塑造统一的群体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来调动全体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具体怎样塑造呢?遍览图书馆中一排排企业文化著作,无非都是把一些动听的口号称为企业愿景(理念、使命)、企业价值观或企业精神,通过宣传、培训、表扬、批评来影响职工心理,以此塑造统一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让职工为之努力奋斗。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万能的服务”,日本本田汽车公司的“用汽车创造一个富裕的社会”,以及国内某些国企的“国内站排头,国际创一流”“视质量为生命”“无私奉献,爱厂如家”等。
  但是,对于职工为什么因此就能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并为之努力实践,管理学者们却语焉不详,就连这些口号的提出者似乎也没有研究职工为什么一定会这样做,这样做能够满足职工什么样的需要,给职工带来多大的利益。而人们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恰恰来自人的需要,缺乏这一环节就难以使职工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其缺陷之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分析革命不成功时所说:“对不同于资产阶级的绝大多数群众来说,革命的原则并不代表他们的实际利益,不是他们自己的革命原则,而仅仅是一种‘观念’,因而也仅仅是暂时的热情和表面的热潮之类的东西。”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把研究和满足职工各层次的需要与设计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结合起来,才能使这些高尚的价值取向或宏伟的远景更好地发挥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好地展开,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效率。
  企业文化要以企业理念为核心。这里说的企业理念就是规划一个壮丽的事业和美好的远景,使职工确信这个远景能够通过努力逐步实现,在追求这个远景的过程中职工的利益(尤其是精神利益)能得到很大的满足,自觉地为这个事业而努力奋斗。20世纪60年代,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是以“甩掉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 ,为全国人民争口气”的理念(当时只是一个高尚而诚挚的想法)为引导的。这样的理念和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人民的精神面貌相结合,造就了大庆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管理作风和工作作风。
  好的理念在管理上“直指人心”,经营了职工的灵魂,是最高明的管理方式。职工在理念的召唤下可以感到前途无限光明、意气风发、干劲冲天,产生万众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实现这个理念的过程中感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认,产生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感到生活中充满了阳光,精神得到极大的振奋和满足。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职工可以不惜个人代价,“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就是个典型例子。
  西方管理学近20年在重视企业文化的同时,仍在研究怎样通过组织、协调、计划、控制、激励等管理手段使职工的能力正常发挥。其实,如果有好的理念引导和环境刺激,调动起人追求高尚精神的本性,完全可以使职工的能力超常发挥。

上一篇:发挥企业文化凝聚作用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下一篇:李立国:推进社会救助法治化的重要举措

推荐图片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