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客家文化】寻找东方村之河源:广东客家文化的发祥地
2014-07-10 08:35:14 作者:编辑 来源:新华网广东频道

河源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自百越时期,就有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中原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

河源保留了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印迹,圆围、四方楼、排屋,迥异的建筑突出地反映出不同时代文化生活的种种特点。

客家人繁衍生息的乡村,山坳里、溪流边散布着一座座浓厚东方元素的建筑。以兴隆镇民俗风情村、林寨镇大夫第群落、热水镇石圳村九扇门排屋为代表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展现了河源瑰丽多姿的客家文化。

 

\ 

广东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兴井村"大夫第"古建筑群。


河源客家建筑的人文价值

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聚居性,是客家传统民居突出的共同特点。客家人建造围屋或排屋,聚族而居,主要是源于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同,血缘传统、家族传统以及客家人所处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这是客家人建造围楼和排屋的情感基础

河源的客家建筑有三种不同的风格,兴隆村风情村为家族式圆围屋,土木结构,为居住和防盗。大夫第为府第式方围屋,家堡合一,砖木水泥钢筋结构,既显富更为防盗。九扇门排屋,土木结构,主要是为居住,防盗功能弱化。

兴隆民俗风情村建于明末清初太祖年间(1616年),采取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布局有着战时的摆布特色。白墙黑瓦的房屋紧密相连,门前有一防城塘,围屋中间公用的祠堂,用来祭祀或举行重大庆典。村巷道深深浅浅宽宽窄窄,纵横幽长曲折 。小巷两边连通着许多小门,没有其他传统建筑中的浓厚等级色彩,每间房都是那样的单小,围着祖堂一间接一间,紧急之下,家家开门就连成了一条抵抗外来入侵的大回廊。

兴井村大夫第群落建于清末民初,是河源市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省古村落之一;它实用与战备的建筑功用,与雕塑、绘画、风水等柔性的文化元素融合,可谓集建筑学与美学于一体,是纵贯中外古今建筑艺术的结晶、体现出古老文化心理与高度文明奇特的混合物, 被专家誉为可以和开平碉楼相媲美

 

\ 

斑驳的白墙渗透出革命年代的印记。


兴井村主要是清末和民国做的,庞大的,以前有钱嘛就大兴土木,建了这么多房子,房子巨大,体量也够大,工艺也挺好,请文物研究所的专家亲自来考察调研,证实是客家建筑工艺的楷模。

每座四角楼,大多以大夫第为名,是清朝五品以上文官才有资格居住的场所。各楼另有别名称谓,如谦光楼、中宪第、颖川旧家等。堡垒式的外观和超大的面积表现出强烈的防卫性,显示出一种气势逼人的威严。

四角楼规模不一,建筑风格各有差异,但主体建筑多为三进厅堂式布局,设上、中、下“三堂”,左右建横屋,堂屋后面加建一排枕头屋与横屋相连成围,呈四方形。飞檐翘角,令人目不暇接,门楣上有不少浮雕技艺卓越,栩栩如生的各种图案、壁画、浮雕更是融合了中国儒、道等古代文明及客家文化的精髓。楼内青砖铺面,各层有板层相通,楼上楼下,四通八达。楼内柱子、金枋、脊枋、屏风、月梁、插斗、、简柱、驼墩上均大量使用浮雕、镂雕手法雕刻着神仙人物、飞鸟、走兽、花卉等图案

九扇门排屋建于1887年,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3栋,九大门,120个房间,当地叫做“祖排屋”,是客家建筑继土楼、围屋之后的第三种建筑形态,极具滨海客家文化特色,其文化价值绝不亚于梅州客家文化和江西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进入新阶段的标记。

光宗耀祖,是客家人的生命运动形式。从客家人独有的门榜题字上明显地看出:客家人重本溯源,慎终追远崇本报先,启裕后昆的意识根深蒂固。“只敬六德”、“公忠报国”、“孝友传家”、“业广为勤”、“子孙贻榖”等,或显示门风纯朴、吉祥、兴盛;或显示谱系先贤品格高尚;或反映谱系中名人先贤的事迹;或显示谱系的高贵家风或门第;或昭示家族的渊源。

 

\ 



有关方面近期在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发现了留存的300多栋客家风格“大夫第”,但目前这一罕见的建筑群生存状况堪忧,亟待开发式保护。据史料记载,“大夫第”是中国古代高级官吏修建府邸的通称。在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的兴井村,2公里范围内集中了3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气势恢宏、错落有致。每座大夫第占地1000平方米至3000平方米不等,外立面高达8米至10米,四角均设置有碉楼,用于对外防御。主体建筑一般为三进院落式厅堂式布局,镶嵌有精美的石雕木雕。

 

岌岌可危的客家建筑亟待修缮

 

\ 

广东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兴井村“大夫第”古建筑群。


现代化的进程,已经使一些事物正在消失,或者被异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土楼周围也建起星星点点的洋楼,服饰、婚丧风俗等特质性的文化现象正在趋于大同,至今仍坚守得相对完整的东西只剩下两种,一种是听得见的客家语言,另一种就是看得见的古老建筑。

在兴隆民族风情村,人们还保持原始的生活模式,巷道上随处堆放的柴火,到处悬挂的衣服、上桐油的寿材、家禽随意走动、人们惬意的交谈。但除了祠堂修缮了一番,别的地方墙基已经开始渗水,墙皮多处脱落,墙体坑坑洼洼、条条裂缝,泥砖上片片污迹,墙面黑白混杂,电线如蜘蛛网般牵扯着,杂乱并存严重火灾隐患。古井井水浑浊,漂浮着零星垃圾,井壁苔藓丛生。现代小洋楼近在咫尺,登楼顶鸟瞰围屋,看见摇摇欲坠的瓦片,危若垒卵的墙体,触目惊心。

在石圳九扇门排屋,多数屋内墙体由泥砖砌在鹅卵石垒成的地基而成,年代久远已有道道裂缝。木制的门、窗、阁楼已显老旧。有的人家墙上挂的不知名植物、种类繁多的用具、轮胎做成的简易泳具、阁楼里堆积的柴火充满着生活气息。车谷的风车、现代气息的单车和塑料簸箕,静静地躺在大门里边。有的人家,生活气息依然,院内摆放着鸡舍、粪箕等,母鸡随意走动,只是上了油漆的门和摩托车提示生活较为富裕些。

在兴井村大夫第群落,由于缺乏维护,不少四角楼严重老化,房屋内更是破落不堪。墙塌、梁霉、柱斜,曾经显赫一时的四角楼已经显得很破落亟待修缮

大夫第四角楼很多房子都有一股潮湿的发霉的气味。很难想象,当年在这宽敞明亮 人丁是何等兴旺,有多少欢笑声传出。只有从青砖大屋屋脊砖雕上,从白色高墙上模糊的壁画上,从雄伟的麻石立柱上,从门窗技艺精湛的木雕镂刻上,从那些褪了颜色的彩绘上,才能感受到当年辉煌与荣耀。

和平县旅游局黄局长:“这个地方年久失修,很多地方开始漏水,很可惜!”

以保存最为良好,最具代表性的谦光楼、颖川旧家为例,坚硬的墙基开始疏松,高耸的围墙有条条斑痕。有些屋顶漏水、有些屋顶坍塌,处于露天状况。楼内那些精细石雕木雕已经开始面目模糊。

有零星雨滴从天井滴落,敲打天井中石面时的响声,仿佛一种梵音,在执著而有耐心地向你传递着客家先祖的某种力量。地面是用方砖铺就的,由于时代久远,方砖的表层已经开始脱落,变得凹凸不平了。

“大夫第”群落里大多数的水井,都随着四角楼的老去而废弃,只有少数古井,因为还有人居住,井还存活着。踏进那迷宫般的高墙深院,穿廊探幽,到处堆放着破烂的木雕和凌乱的杂物。做糍粑的石窝,车谷的风车,静静地藏匿于大门后。

四角楼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复合体,因其雄伟坚固,见证着历史的变革。

马匹早已淡出河源客家人的生活,拴马桩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曾经的将军早已骑鹤西去,练功的石锁也成了摆设。

 

整旧如旧的保护还任重道远

 

\ 

“大夫第”航拍照片资料图。


 搬离围屋或排屋的人家的有增无减,只有极少数忠于传统的人家还在固守并自发自觉的进行保护,但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而显得不伦不类。在龙川县,有一老屋翻新过,加盖围墙、铺瓷砖、打水泥、刷白墙。石圳九扇门排屋外观白墙、灰瓦、飞檐、红灯笼、木窗户、禇红瓷砖、黄琉璃。古老的房屋配上现代元素,虽然朴实静雅感觉和谐清新,但破坏了原建筑的古朴。兴隆镇作为和平县第一个农民自办的旅游景点,虽说保持着原社区,但杂乱不堪,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规范的管理。而兴井大夫第群落因缺乏资金迟迟未能进行修缮。 

是保护的主要问题是第一缺少经费,要去保护他需要很巨大的经费。单是修修,防治它漏水就要一百万。其实能够开发旅游是最好的保护中国传统对待古建筑的态度一向是追求整旧如新而不是整旧如旧,原生态、原村落、原民俗、原地貌、原住民的保护性修缮、保护性开发刻不容缓。

新华社记者杨春南说:“看了这些古民居,我们和平的建筑,感觉很震撼!我相信,一个对中国文化有所认识的人,来到这里看过以后,都会有我这样的感觉。我在广东已有25年,从来不知道,也没有见过吸引我报道,可能有过,但没有让我感到需要关注,直到今天,我们真正的踏上我们和平这块土地,看了一栋栋大夫第,我们从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这样的历史我们必须展现出来,我们不能把这样一个辉煌的先民历史埋没,和平的文化财富还在沉睡之中,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现在保护的任务非常紧迫。我们看了一栋栋,很多的门槛,雕窗都被白蚁腐蚀了,有的被雨水腐蚀了,很多都有火灾的隐患。我们新华社对于保护宣传我们和平的属于河源的财富、广东的财富、中国的财富乃至世界的财富,我们新华社有责任,相信我们接下来会引起文化部门、省市部门、国家有关部门重视,我们和平的大夫第群落的文化内涵、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会得到很好体现,希望和平的宝藏大放异彩。”

 

责任编辑:余良斌

上一篇:【广东客家民俗】五华华城尚武习俗
下一篇:【广东客家文化】广东韶关市始兴客家围屋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