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大讲堂》——木棉花开别样红
——广东革命前辈王维、杨应彬
2014-09-01 13:15:07 作者:常青扬 责编:叶纪训 来源:广东工作站
【片头——盛开的木棉花;绵延东流的珠江水;南粤标志性建筑群、广州起义及黄花岗烈士墓碑雕塑。配以岭南特色背景音乐】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走进《思想者大讲堂》。我们这期节目,将给大家讲述广东革命老前辈的故事。有请主讲嘉宾常青扬先生——
 人们都说,广东是一片热土。其实,广东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出现了很多功勋卓著的老前辈。常老师,您今天先给大家介绍的是——?
主讲嘉宾:我今天介绍两位仍然健在的老前辈。一位是当年中共七大代表中年纪最小的王维,另一位是在广东的国民党张发奎部队里的中共特支成员杨应彬。
主持人:这两位都是在广东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吧?
主讲嘉宾:没错。王维曾经担任过广东省政府水利厅厅长,杨应彬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广东省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
先说说王维。他原名王耀进,1918年出生在广东梅县贫苦农民家庭。1936年,参加梅县秘密救国会,还在中华抗日义勇军中任中队长。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5月任梅县中心县委书记。1939年I1月,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选举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叶剑英、方方、王维等7人当选为正式代表。当时,王维还不到22岁。
1939年11月下旬,王维和其他代表从梅县出发,经广西、湖南、江西抵达皖南泾县新四军军部。1940年1月,与中共东南九省市代表一起,从泾县出发,长途跋涉,途经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7个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游击区,历时一年,于12月下旬抵达延安。
主持人:走了整整一年,还要冲破敌人的封锁线,太不容易了!
主讲嘉宾:据王维回忆,“1939年11月19日,方方、伍洪祥、苏惠、谢南石和我,搭上一轲破旧不堪、用木炭炉发动的人货混载的汽车,从梅县出发了。到了韶关后,又转乘火车,到了桂林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接到中共南方局的指示,要我们转往皖南新四军军部,改经敌后抗日根据地去延安。因为当时国民党已经在去延安的沿途公路线上到处设卡建哨,拦截和抓捕去延安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为了保证七大代表安全到达延安,中央决定不走重庆、西安线。于是,我们穿上灰色军服化装成新四军,乘坐军车继续前行。”
“我们九省市的代表以‘工作团’的名义,由新四军、八路军沿途护送,经华中、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奔赴延安。渡长江,过黄河,翻山越岭,横穿平原,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多次闯过日军封锁线,经常长途夜行军,一次在太行山跟着彭德怀躲避日军的‘扫荡’,在山上跑了好几天,又饥又渴。整整用了1年零1个月,终于在1940年12月28日安全到达延安。”大家想想,连续跨越11个省,行程万余里,也算得上是另一次艰苦的“长征”了。
(旁述,配画面)1941年1月至1945年3月,王维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整风运动;1945年4月,出席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8月上旬,王维参加南下干部大队,历经5个省和上海、香港,1946年6月回到中共梅县中心县委,任常委组织部长。1948年8月以后,历任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常委、兴梅地委书记、粤东区党委副书记。
主讲嘉宾:刚刚30岁的王维,就担任了地委书记,为人民解放事业历经风险,奋斗操劳。解放后,王维调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水利厅厅长、党组书记,为广东的水利建设干了很多实事。1956年和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先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广东视察水利工程,给予高度评价,
1961年11月王维任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主持工作,他日夜奋战在筑堤护田、抗旱救灾第一线,在所有的乡镇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第二年广东的吃饭问题就基本得到解决。在“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下,王维背负“地方主义”的错误结论长达23年之久,“文革”期间多次遭受批斗。但作为广东省也是全国参加党的七大的最年轻的代表,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光荣使命,无论经历怎样的风吹雨打、艰苦磨砺,他都信念不改,忠诚不变,刚正不阿,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堪称真正的共产党人。
主持人:真不容易!老人家现在还健在吗?
主讲嘉宾:王维老人今年已经96岁高龄了,住在广州。
主持人:我们衷心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 常老师,您刚才说的杨应彬老人,也是90多岁了吧?
主讲嘉宾:对,杨老今年94岁。他小时候家里很困难。家乡广东大浦常有红军活动,从小他就知道红军、共产党是为穷人求解放的,在抗战前一年他就加入了党组织,立志为穷苦大众拼搏奋斗。
(旁述,配画面)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杨应彬受党组织派遣,参加驻扎在广东的国民党张发奎部队战地服务队。这个小团队,实际上就是由中共南方局直接领导的、活动在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特别党支部。
主讲嘉宾:在这期间,杨应彬进国民党军校学习,后来,到参谋处作战科当参谋。1946年,中共、国民党和美国三方要解决东江纵队北撤的问题。三方面的人士到达广州,下榻沙面宾馆。他获悉了一份重要情报,即国民党谍报队的人化装成宾馆的服务员、炊事员,监视中共代表方方等人。杨应彬想方设法通知战友左洪涛,让他以行营副官处代理处长身份去见方方,握手时,趁机把一张纸条递了过去,上面写着“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特务,要小心。”共产党的代表因此特别提高警惕,防止了意外发生。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更危险的事情——谈判结束后,东江纵队主力2500多人,打算在大鹏湾集合登船转移。但蒋介石下命令,想趁机搞突然袭击,把共产党的队伍“聚而歼之,一网打尽”。情况紧急,迫在眉睫!怎么办?
杨应彬他们搞到了这份情报,千方百计地送到中共地下党组织那里。情报送出的第二天早上,联系人跑来,气喘吁吁地对杨应彬说:“送到了,送到了!”杨应彬的妻子郑黎亚不知道怎么回事,小声说道:“隔壁有特务,你们讲什么‘送到了送到了’?”听丈夫一番解释,三个人捂着嘴相视而笑——这一份情报救了两千多人,要不然损失就大了!
主持人:真惊险!又一次化险为夷。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又一次显现出来。常老师,您刚才说杨应彬的妻子,他们俩什么时候结婚的?
主讲嘉宾:杨应彬和郑黎亚一开始就说好了,不打败日本鬼子不结婚,日本受降那天,他俩才正式订婚。但结婚要请示张发奎,张长官说:“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要很好地回答我。你们俩究竟是不是共产党员?”两人都愣住了,难道身份暴露了?没想到张发奎话题一转,说道:“如果你俩都是共产党的话,可以结婚,都不是也可以结,最怕一个是,一个不是,为什么?如果枪毙了一个,另一个就守寡了。”他们听后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张长官,我们跟了你八年,还不了解吗?我俩都不是共产党员。”张发奎把手一挥,“都不是,那就结吧。”后来就举办婚礼,张发奎亲自做证婚人。使大家印象更深了——杨应彬是张司令的“红人”!
主持人:这个张发奎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不是国民党在广东的高官吗?怎么对杨应彬如此关照?
主讲嘉宾:有这样的疑问并不奇怪,国民党的高级军官也不都是铁杆一般地尊蒋反共,不少人抱有正义感,张发奎就是其中一位。北伐时期,张发奎是国民革命军“铁军”的军长,大批共产党员在他的部队中担任要职;他不支持蒋介石剿共,对身边的共产党员网开一面。杨应彬当年转移到香港后,张发奎也发了通缉令,但并没有真的派人去抓,走走形式而已。新中国建立后,他没有去台湾,而是定居香港。1980年张将军去世,叶剑英特发唁电。张夫人致信杨应彬,请求将张将军的骨灰迁回老家安葬。杨应彬和夫人郑黎亚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促成此事,还全程陪同,安排圆满,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主持人:这正说明共产党人胸怀若谷,海纳百川,只有这样,才能众望所归,凝聚人心。
主讲嘉宾:1949年,杨应彬赶赴香港,参加接管广州的工作。九月底,《华商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国旗、国歌等。杨应彬对照着报纸上的照片,连夜赶制了一面国旗。10月1日清晨,就把国旗升了起来,他们高兴地说,“这里可能是全国最早升起五星红旗的地方!”
主持人:多么自豪,也应该自豪!王维、杨应彬两位老人,为了广东人民的翻身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不怕流血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好,这期《思想者大讲堂》就到这里,谢谢主讲嘉宾,谢谢观众朋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上一篇:沪汉之行,追踪方志敏遗稿转送经过[第十五篇]
下一篇:沧桑岁月比翼飞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