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少数民族——壮族
2014-12-17 10:37:41 作者:编辑 来源:广东省情网
壮族是岭南古老的民族之一。壮族的先民属于古代百越族群,与西瓯、骆越有血缘递承关系。历史上有过不同的他称,如僮、撞,或俚、乌浒、峒民、僚、俍等。壮族也有各种不同的自称,如布越、布依、布土、布侬、布偏等。建国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改称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
壮族世居连山县境南部,大部分来自广西。除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外,全省90多个市县也有壮族散居。
壮族社会基本上以姓氏血缘为纽带,多数是一个姓氏一个村寨,也有二三个姓氏为一个村寨的。建国前村寨内部多实“村老制”,并且保留着部分原始民主议事的痕迹--“里排众议”。
父系小家庭制是壮族主要的家庭结构,儿子长大成婚后多数即分家。在壮族家庭中很少有四五代同堂的。儿子有继承权,女儿无财产继承权。婚姻状况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严格遵守本民族同姓不通婚的原则,但与汉族通婚不受限制,与瑶族通婚则为数极少。婚仪有“订婚”、“行聘”(送彩礼)、“迎娶”、“回门”等 ,部分吸取了汉族的形式,但仍保持有本民族的特色。旧俗夫权突出,丈夫可以随意把妻子卖掉。
壮族多同一姓氏住在一起建村立寨,壮话称“班”。如“班壮”、“班局”、“班罗”、“班瓦”、“班翁”、“班管”、“班陵”等。
壮族人以大米为主食,菜肴别具特色,几乎每家都有酸菜缸,一年四季都有浸酸豆角、芥菜等。喜欢用生猪血配花生、香料等灌入猪肠,煮熟后切片待客。农历四月初八的“牛皇诞”有吃双色饭的习俗。糯米糍粑是壮族节日和喜庆中不可缺少的。
壮族女装无领右袵,袖宽大近尺,长至膝盖,用不同颜色的布条镶嵌滚边,一般有二三道边。肩内贴布在外,起缝三线,称作“反缚衫”。妇女加滚边兜肚(小围腰),腰间挂有一串穗形线筒。姑娘出嫁举行婚礼时,着盛装,穿绣花衫、勾头花鞋,衫外罩有流苏的围肩,裤外加贴花腿筒、红绒布做成的散布裙,称“因”。男装有右袵与对襟两种,右袵衫反膊无领,衣纽用铜扣,系长腰带,对襟衫比较短窄。男女着长裤,式样无别,俗称牛头裤,无袋、无裤耳,用一铜线穿双带系裤头,后改用铜扣或布扣。建国后壮族服饰已随时代有所变化,除了节日和喜庆场合穿着本民族服装外,一般日常服装与汉族无异。
壮族重视过春节,从年尾几天到除夕、大年初一直至正月元宵节才结束活动。节日里,男女老少村与村隔河对唱,以知识歌为主要内容,如猜迷、计算等,通宵达旦。比较重要的节日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九、冬至等。
壮族信仰多神,受汉族道教影响较深。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神明主宰,处处皆有神灵。另外还保留崇拜自然景象,如日蚀、月蚀等。
壮歌是壮族各种不同类型民歌的通称,其中有坐堂歌、年晚歌、呵哩歌、情歌、杂歌等。在粤北的百里壮乡,有出门三步起歌声的美誉,习俗有以歌迎客、经歌奉茶、以歌送亲之风。壮歌主要的形式是四句、五句一节,也有长达六七十句构成一节的自由体,但五句最为流行。
 
责任编辑:叶纪训

上一篇:广东少数民族——回族
下一篇:广东少数民族——瑶族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