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活力的对策建议研究综述
2014-03-21 23:53:31 作者:韩明俊 来源:企业文化杂志
    全球经济的增长放缓、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中国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不断提高,企业运营的风险也在显著攀升。而当前的中国企业主要面临着“小企业长不大”、“大企业做不强”以及“强企业活不长”的问题(李维安,2002)。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报道,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寿命仅为23年,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40~42年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企业品牌生命周期短,自主创新能力弱,大而不强的局面,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的发展。D公司从1952年建厂算起,历经60年的沧桑巨变,今天的D公司已经成长为一家拥有5665名员工、年销售收入达到27.58亿元、资产总额达到42.26亿元的大型企业,并获得“中国科技名牌500强”、“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品牌500强”等多项荣誉称号。“做大”、“做强”的D公司也开始显露出活力不足的迹象,比如流程复杂、行动缓慢、本位主义、沟通困难等,它们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增强企业活力,即增强企业所具有的维持自身存在并有效影响环境的内在机能的命题就显得格外重要而紧迫。

  二、文献综述

  有关企业活力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多种解释。刘守德(1992)[1]认为,企业活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他是企业素质、能力及经营成果三者关系的综合反映。刘树人(1995)[2]认为,企业活力是指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遵循着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企业自身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市场竞争中呈现出良性循环的自我发展状态。一位著名日本学者认为企业的活力, 就是企业的构成人员积极地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 各自正确地设定、修正、变更目的和目标, 大家为完成各个目的、目标而积极地劳动, 使企业职工间的相互交流发生相乘作用所形成的极大的整体力量。刘翼生教授(1995)[3]在著作《企业经营战略》中的表述:“企业活力就是指企业作为有机体通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良心循环中所呈现出自我发展的旺盛生命力和状态。” 李维安等人(2002)[4]认为企业活力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在进化过程中所表现的生存力、自我发展力和再生力,它是企业“生命机能”强弱的综合体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最早开始研究企业活力,主要是解决大企业流程复杂、行动缓慢、本位主义、沟通困难、安于现状、思想僵化等缺少活力的问题。国外的一些学者在研究企业活力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1)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美国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5]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企业活力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2)竞争优势理论。麦克•波特[6]认为企业的活力来源于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同质的产品。还有一些理论如:信息沟通理论、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等。在中国也有许多学者从事企业活力的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且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大多数学者是从企业的文化是否先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及产品竞争力如何等因素来探究的。

  虽然国外的学者提出了一些理论,但这些理论大多不能说明企业活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停留在逻辑原因层面的分析。如:麦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是企业活力的来源,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必然是企业具有活力的结果。没有活力的企业形成不了竞争优势,因此竞争优势和企业活力是一对互为因果的概念。所以竞争优势理论并不能说明企业活力形成的原因。但从非结构方面的因素来研究的,进行访谈研究,可以获得公司企业活力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增强企业活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总结

  总体而言,一个企业若要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从效率到活力的提升,还需要在制度流程、绩效管理、领导激励、企业文化等四个方面加以完善。这四个方面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划分,事实上它们相对独立但又彼此渗透,比如流程问题会涉及到绩效管理,绩效管理也会涉及到领导激励,它们大体上体现了本研究的逻辑结构、规定了实践中的工作重点。而这也是国内许多大企业都存在的问题。而本文针对四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许多建议和对策,相信对国内企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公司治理中企业所有权配置的实现方式
下一篇: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与油田矿区文化的融合

推荐图片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