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方志敏》文学创作脚本集 第二集:红色经济
2014-05-19 13:18:14 作者:张陆游 责编:余良斌 来源:广东工作站

[主要画面: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办公环境,领导人住所]

 

\ 

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这座砖木结构的小楼房,就是当年赣东北苏维埃机关所在地。

早在赣东北“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形成时,红色经济就被方志敏提上了议事日程。

 

[画面:苏区机关工作人员工作镜头、开会会场;群众生活镜头、集贸市场、经济政策相关条款等]

 

\ 

闽浙赣省红军司令台及红场一角


在特区苏维埃政府的机构设置上,成立了人民经济委员会和财政委员会。人民经济委员会和职能是管理人民经济事宜,同时制定了早期的经济政策,主要有:“奖励(工农业)生产事业”;“帮助群众建立各种生产合作社”;“允许商人自由贸易”等。财政委员会的职能是,统一财政收支,管理资料征集,金融流通,同时制定了早期的财政政策,主要有:“收缴打土豪劣绅的罚款”;“接收红军作战时没收土豪、官吏、资本家的一切财帛物资”;“制定征收土地税实施方案和收缴土地税”;“制定红军及苏维埃工作人员的供给标准”等。

 

\ 

1932年赣东北省苏维埃银行壹圆


[主要画面:瑞金及全国"二苏大"会址,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及其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弋阳苏维埃、信江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江西省委、信江特委给党中央的有关报告。历史上农民起义相关影视画面精选]

 

\ 

瑞金二苏大会议旧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发生过无数次农民起义,形成过一块块对抗朝廷官府的割据区域。山大王们解决财政来源问题,基本上是依靠“劫富”。然而,“劫富”终难持久,一旦财源枯竭,势必成为流寇,一次次起义都难逃失败的命运。固然,古时农民起义失败有很多原因,但也不能否定,没有解决好财源问题是重要原因之一。

 

[主要画面: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方志敏的办公室,(历史文献)赣东北(特)省委的相关文件、报告和苏维埃的经济政策;(影视画面)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与经济封锁;国民党有关经济封锁的档案;赣东北红军攻占过的10个城市的旧城等]

 

\ 

方志敏故居


正是在苏区财政比较充裕的时期,,深谋远虑,提出通过发展苏区经济来改变财政的来源。1931年上半年,方志敏主持拟定的《中共赣东北特委向(党)中央的报告》和若干苏维埃工作决议中,就明确提出“专靠红军筹款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年9月上旬,赣东北省第一次党代会通过的《关于苏维埃工作决议案》中,又一次强调,要坚决纠正“无钱就派红军去打”的错误办法,并指出:“苏维埃财政问题的解决,应从正确的整治各种税收,发展新的苏区,增进财源。”在《中共赣东北省委关于苏维埃工作的报告》中更是明确宣告:“过去的财政来源是靠红军去打,没收反动(派)财产及捕捉土(豪)劣(绅)筹款,现在转到从苏维埃经济的发展及整顿税收发掘财源”。

采访杨志耀:“这份报告是赣东北苏区给党中央的报告,可以载入中国共产党关于红色经济的历史;苏区经济政策这个转变,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转变,直接悠关中国革命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表明共产党人有智慧,有能力,走出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这个转变,被毛泽东提升为“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并赞扬“明显的效验已在闽浙赣边区显现出来”,是对“方志敏式”根据地五项正确政策的重要补充;这个转变,奠定了方志敏是红色经济开拓者的地位。”

 

[主要画面:方志敏的相关文章、主持制定政策决议(历史文献)毛泽东赞扬赣东北的文章、《红色中华》报道;(情景再现)苏区群众努力生产、丰收景象;兵工厂、织布厂、硝盐厂、造纸厂、生产合作社等旧址;苏区人生产劳动的影视画面]

苏维埃经济也称国民经济,包括农业、工业、商业、财政、金融等诸多方面。

赣东北苏维埃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获得土地的广大农民焕发出了极大的生产热情。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制定了相关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每年,甚至每个季度,都要颁布生产动员会,发起“耕种运动”。方志敏还多次撰写《为全部实现省苏维埃农业生产计划而斗争》等文章,作为《工农报》社论发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

 

[画面:稻田、棉田、三鸟、六畜、果林,翻身农民劳动生产镜头]

在方志敏直接领导下,苏维埃政府实行计划生产,每年都把粮食、棉花、油料、生猪等种植、养殖计划层层下达,交群众认真讨论,切实执行,苏维埃政府实行奖励生产,政府与群众签订生产合约,对超额完成者给予物质奖励。同时,政府反对“惰农”,对屡教不改者,课以收回土地的严厉处罚;苏维埃政府实行垦荒免税。这份19322月方志敏主持制定的《关于发展耕种运动的决议》,就明文规定:“鼓动群众开垦荒田荒地及荒山,谁开归谁,三年免收土地税。”这项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斗争》第49期一篇文章记载,闽浙赣苏区在一二年时间里,“共消灭了三十二万石的荒地荒田”。

 

[画面:农家耕田,农林、水利工程灌渠流水,旧时劳动场面,丰收情景]

为了发展农业,苏维埃政府注重帮助群众,切实解决耕牛、农具、种子、水利等各种问题。方志敏曾亲自布置在弋阳县杉山乡修筑拦河水坝。类似的水利工程,全苏区共兴修230多处。苏区各地还普遍组建生产突击队,生产冲锋队,展开热火朝天的生产竞赛,成千上万的妇女也积极参加,解决劳动力的不足。当时,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的增产速度十分惊人。棉花可自给自足,米谷、油料、生猪、茶叶等还可供出口。

 

[画面:苏区老工业照片,瓷厂、煤厂、纸厂、木器厂、织布机劳作的工人等]

赣东北苏维埃经济的发展,还体现在毫无基础的穷乡僻壤,白手起家创办工业。当时在苏区,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三种成份并存。国营的主要有军需工业和厂矿企业,私营的也有厂矿企业。1931年统计,“苏维埃的工厂和群众私人的工厂有三十九个,如瓷厂、煤矿、纸厂、木厂等”。到1934年,工业得到更大发展。当年《红色中华》第145期以《闽浙赣的经济建设》为题,报道经济建设成就;工业方面“办织袜厂一个,产品可供全省之用;织布厂一个,准备十万女工;兵工厂一个,能做地雷、炸弹外,并造快枪、机关枪等新的武器;制硝厂一千三百三十五个,半年制硝盐七万多斤”。“生产合作社,共有五十余家,大半是工人经营的,主要生产业是瓷器、锅子、雨伞,还有瓦厂、石灰窑和农具制造等”,“其他小工厂也很多”。毛泽东赞扬说:“在闽浙赣边区方面,有些当地从来就缺乏的工业,例如造纸、织布、制糖等,现在居然发展起来,并且收到成效。”初步形成了适应革命战争和群众生活需要的军用、民用工业体系。

采访江西农民后代甲:“这是那个年代留存下来的东西,这种瓷器现在很少了,虽然粗糙,但是很耐用。”

采访江西农民后代乙:“这种木器也是苏区时代留下来的,几十年了,很多旧东西都扔了,但这个舍不得扔。”

为了实现苏区商业的恢复与发展,为了打破国民党当局严密的经济封锁,充裕工农群众日常用品的供给,并限制私营商业的剥削,方志敏不仅鼓动白区商人来苏区开辟市场,自由贸易,还倡导苏区群众创办消费合作社。

 

\ 

中央消费合作总社旧址


[主要画面:赣东北苏区相关历史文献,《红色中华》两篇报道;1930年创办消费合作社《布告》、省消费合作总社和国营商店旧址;(影视画面)白区商人来苏区经商和白区参观团在苏区的活动。他们参观的脚步,钦佩的神色,在市场上交易,苏区货币样板。]

 

\ 

《红色中华》刊登有关临时中央政府积极整顿市场秩序的报道


\ 

《红色中华》有关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的报道


红色财政建立之初,极少有白区商人敢来苏区进行商业活动,只有赤白交界地区存在少许易货贸易,致使苏区一度商业调零,日用消费品奇缺。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苏维埃政府甚至派群众到白区招徕商人,方志敏率先示范,他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与河口镇朱大昌商号老板朱光明,与景德镇商会会长陈仲熙等人交朋友,鼓动他们组织白区商人常来苏区贸易,开辟市场。

苏区还有一种特殊事物,党和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几批白区参观团,在参观团的各阶层人士中,包括了来苏区参观考察和进行商贸业务的商人。苏维埃政府还尽可能为来做生意的商人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如苏维埃银行印制了与苏区红票币值相等的50元、100元兑换券,商人可根据需要,用兑换券任意购买苏区的货物,结算后如有剩余,可到苏区银行兑换银元带回白区,白区商人的利益得到了切实保护。

 

[画面:苏区消费合作社照片、消费会员证、群众购买货物画面一组]

赣东北苏区的消费合作社创办于193010月,苏维埃政府发了《布告》。这是共产党领导红色经济事业中,最早出现的属集体经济性质的商业组织。凡自愿出少许资金加入的民众,都可以领取会员证。一年后,省里设消费合作总社,县区普遍设分社,社员迅速扩大到千家万户。方志敏为消费合作社事业的发展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免收一切捐税;银行经常贷款扩大其营业,还派出大批采办员帮助采购货物等,使消费合作社在商业竞争中能保持一定的优势,以利于减轻负担保障供给,切实改善群众的生活。

赣东北苏区不仅消费合作事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网络,成就斐然。方志敏还运用政府财政,从1932年起创办苏维埃经营的商店,随着苏区每个县都普遍开设经营百货、杂货、食盐、药材的商店达到60多家。1934216日,《红色中华》第一百五十期对闽浙赣苏区《商业、合作社取得较好的成绩》作了报道:“(国营)商店资金三万四千元,营业四十一万余元,……纯利一万四千五百余元;工农药店资金九千五百余元,营业十一万五千余元,……纯利一万九千余元。”

人物访谈——江西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员余伯流讲述:创办消费合作社和国营商店,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也许微不足道,可在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历史上,可是创造性的新事物,是红色经济源头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苏区经济建设,当然不止在搞活苏区内部贸易,更出色的部分,还体现在最早实行开放型的对外贸易,又称赤色外贸,对于打破国民党严密的经济封锁,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主要画面:国民党封锁苏区经济的档案材料;毛泽东的报告,闽浙赣省委的相关文献,中共中央先后给赣东北、闽浙赣省委的两封信;苏区对外贸易处和船舶检查所旧址,赤色外贸路线图及德兴、玉山、三清山、开化县化埠镇等赤色外贸旧址,《红色中华》的相关报道等]

这几份国民党档案资料,记载了国民党当局如何对苏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包括采用的毒辣手段的封锁的物资种类。当时,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苏区,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充分调动了苏区人民的聪明才智,不但在苏区内部实行开放型的自由贸易,还大胆地实行开放型的对外贸易,成为红色经济建设中,第一个敢吃螃蟹的地域,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

19331月,方志敏在《对全省选民工作报告书》中指出:“省苏(维埃)成立了十八个贸易处”,“已获得相当成效”。19341月第145期《红色中华》在刊登的《闽浙赣的经济建设》文章中,也提到了赤色外贸的成就:“一九三三年进口货为十二万四千二百六十六元,出口为十九万八千七百五十五元,出超为七万四千三百八十九元。”赤色外贸对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发挥了有力的作用,所得利润还增加了苏区的财政收入。

 

[主要画面:(情景再现)蓬勃发展的苏区经济,苏区的红色股票,《武装暴动纲领》、《施政大纲》;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旧址(弋阳县芳家墩)、红票,印制红票的石印,苏维埃印刷局、兑换所旧址;方志敏《对全省选民工作报告书》等]

 

\ 

闽浙赣苏区当年发行的股票


这一枚是当年闽浙赣苏区发行的股票,面值一元。上方印有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并加盖银行红色印章,两边印有“本银行股息周年六厘计算,每年年终结账,营业盈余除开支费用及股息外,所有纯净红利照股分派,次年一月凭票领取”,其下方为股票号码,并附每年领取股息和红利的凭证。这是全国苏维埃区域发行的第一支红色股票,是方志敏领导赣东北(闽浙赣)苏区,在金融事业上大胆创新的一个缩影。

方志敏等领导农民武装暴动创建革命根据地,把“平债均分土地”列入《武装暴动纲领》,把废除具有剥削性质的债务和分田分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销毁一切田契及其他剥削农民的契约,宣布一切高利贷借约,当约概为无效”的规定。

 

[画面:红色施政大纲条文、农村银行、信用社照片、贫民银行照片等]

红色政权破除了旧时代的金融契约关系,就必须确立新的金融支柱,制定新的借贷政策,以调剂民间资金余缺与流通,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方志敏等共产党人承担起了开创红色金融事业的责任。这份192910月颁布的同一份《施政大纲》中,提出了“组织农业银行及信用合作社,经手办理低利储贷”的创造性决策。

19301016日,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正式组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的苏维埃区域,构建独立自主的新型金融体系的重要源头之一。

新型的苏维埃银行在战争环境中创立,受红色政权领导,其主要任务是支持革命战争,促进经济发展,活跃商贸市场,改善群众生活。围绕这几项重要职责,行使集聚资金,发行货币,组织储贷,管理金融等职能。

金融独立首要的举措,就是要有自己的货币,唯有如此,苏维埃银行才能充分履行承担的职责与职能。方志敏早就树立了这种理念、对货币发行工作十分重视,亲自想方设法解决印制货币的人才、设备、技术和高质量纸张等困难。19315月,被老百姓称之为红票的赣东北苏区纸币终于问世。这是具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的一件大事。

赣东北苏区银行发行的纸币票面上,印上了这样几句话:“本行钞票,现银一律,准备基金,十分充足,工农士兵,携带方便,县苏区苏,都可兑现;买卖完税,毋许折扣”。话语简单,却体现了纸币发行与使用的基本原则:“准备基金充足”,表示不用担心滥印纸币造成货币贬值;“现银一律,不许折扣”,表示红票代替本位银币在市场流通,旧制的黄金、银元、铜板等也可以继续流通,并规定使用一律,纳税与买卖都不准打折扣;“县苏区苏,都可兑现”,表示无论黄金、白银,苏维埃纸币,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兑换,但禁止国民党统治区的纸币在苏区流通。

人物访谈——杨子耀讲述:方志敏号召苏区群众到银行入股,这是研究红色经济不容忽视的重要现象。在中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有了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及第一支股票,这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舶来品。方志敏身为共产党人,敢于把西方发展经济的经验引进党局部执政的苏维埃区域,发行第一支红色股票,这与他善于吸纳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理念与胆略是密不可分的。

 

[主要画面:闽浙赣省苏银行、银库及闽北、贵溪、上饶、德兴等分行旧址,闽北分行铸造的银币,苏区银行发行的红票、股票、公债券;方志敏的有关文章、报告书,贴在卧室的《泰晤士报》;苏维埃有关文件,《红色中华》、《红色东北》报的有关报道;消费合作社、贮粮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旧址等]

苏区贫民银行的的创办,就是从招股筹集资金起家的,到改名省苏维埃银行,才有政府财政拨款,具有国家经营性质,但并没有取消股份制,还在政府财政部设立了招股委员会,开始发行股票。当方志敏代表政府发出“全省群众踊跃来银行入股”的号召,并制定出193391011 三个月增加银行股金10万元的计划,得到苏区党政军群各个方面的热烈响应。中共闽浙赣省委在同年98日召开的全省支部书记联席大会上,进行了战争动员与经济动员,各支部当场承担推销银行股票共达四万元。支部联席大会结束后,实际完成购买股票的金额远远超过这个数目。其中,省苏维埃政治保卫局原认购200元股票,实际完成900多元,超额达4倍有余。省兵工厂认购股票达67千元,有些工人一个人就购买40多股。省委妇女部,共青团省委和各县乡村支部都广泛动员,掀起了节约开支、认购股票的热潮。1934119日,《红色中华》报道《闽浙赣省经济建设》的文章中提到:“银行股票,一九三三年在三个月内,群众节省经济集股的计十几万元,有每家三十股至五十股者(每股一元);省苏(维埃)出钱集股十万元”,有效地扩充了银行基金。

 

\ 

省苏维埃银行旧址


193471日,闽浙赣省苏银行还发行了“十万元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决战公债”,被苏区群众超额认购达14万元。

苏区消费合作社也是通过招股等集资金创办的,发展至1933年,共有股金83千元,有60多万元现洋在经营。此外,信用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和部分工厂、矿山等都实行股份制。193315日建立贮粮合作社,群众自愿加入,每50斤稻谷为一元一股,当年就达到20万股,其中在白区筹集了一万股。股份制使持有股份的广大群众既支持了革命战争和苏区经济建设,又能享受到股金利息和年终分红的实际利益。

方志敏说:“解决被敌人严密封锁的经济问题,解决经过八九年战争的财政问题,还解决其他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照抄前例的,而是用前所未有特创的新方法去解决的,表现出苏维埃惊人的创造力量!”

 

[主要画面:方志敏入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主要革命根据地区域示意图;中共中央在上海的秘密机关、领导人活动相关影视资料,赣东北苏区向党中央送黄金的有关历史文献,赣东北红十军建军旧址,苏维埃银行旧址等]

1930年,中共中央机关秘密设在上海,因无固定财源,主要靠党员交纳党费显然难以为继,于是发出书面指示,要求“各苏区要将筹款帮助中央作为目前战斗任务之一”。

这一年的赣东北苏区,“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不久,面积不大,农业等生产尚未恢复,财政收入来源有限。尤其是红十军刚刚成立,需要军费;苏维埃银行刚刚创办,需要基金;苏区各项建设事业刚刚起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方志敏是苏区当家人,自然承受到资金紧缺的压力。但他一接到党中央的指示文件,立即派交通员把价值10万元大洋的黄金送到上海。

赣东北接壤浙江,去上海比较其他苏区距离更近,交通也更方便,1930年送出第一笔黄金之后,党中央或派人来取,或赣东北派人去送,第二年分3次给党中央送去黄金650两,这可是一笔巨大的数目这些黄金都是红军攻打城市筹来的。此时,国民党已连续发动第一、二、三次反革命军事“围剿”。期间,红十军已很少去攻打城市,苏区财政来源主要靠经济发展,但一时效果还不明显。19321月,财政一度发生恐慌,在这种情况下,方志敏一面向党中央报告财政困难,一面仍然提供黄金350两到上海。

193012月开始向党中央送黄金,到19321月短短的一年零两个月时间里,累计达到一千余两。这只是已发现的历史文献中有记载的,没有发现的历史文献也许还有记载。当年当任省苏维埃经济部副部长的老同志还回忆,赣东北苏区给党中央不仅是提供黄金,还送去过大批银元,这也没有记载,因此,现在只能说是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也很难精确统计。但有一条,送黄金一千多两肯定不止,当年中共赣东北省委给党中央的报告还说:“我们本想多送点来”,“待困难能相当解除,当陆续送款前来”。直到19331月,党中央从上海,迁移到红都瑞金、赣东北苏区送黄金的行动才基本停止。

 

[画面:苏区群众大会,方志敏等领导会上讲话的影视资料、群众欢呼画面、红军战斗演习、招展的工农大旗、军民联欢画面]

正如方志敏所说,苏维埃的创造力是无限的。红色经济的繁荣,也迎来了一个繁荣的苏区。

上一篇:廖佛生:解“毒”河鲀 “智”胜人生
下一篇: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方志敏》第三集 清廉高风

推荐图片文章